一袭春风喜雨,生机勃发。乘着春季攻势的东风,仡山大地处处涌动着春耕生产的春潮,一帧帧、一幅幅犹如七彩田园上跃动的音符,合奏着一首乡村振兴的田园交响曲。
隆兴镇浣溪村村民种植辣椒韩克超/摄
找准路子 荒山坡变成“聚宝盆”
远处群山叠翠,近处绿树成荫。4月下旬,贵州省道真自治县脱贫攻坚暨产业发展现场观摩会第一站——上坝乡双河村林场基地,小青桃儿挂满枝头,迎风摇曳。站在山顶远眺,标准化猕猴桃种植基地排对排、行对行,煞是壮观。
据了解,该基地总面积500余亩,主要种植红心猕猴桃、桃子、柑橘、李子等品种,自2017年建设以来,结合市场需求、依托区位优势,合理选择优良品种,有效衔接采摘周期,延长采摘时间,将填补县内精品水果的市场空白。基地于今年正式投产,预计产值30余万元。该乡党委书记姚克介绍,全乡共有此类基地9个,通过基地示范,带动全乡近1000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00余户)管护退耕经果林3000余亩,实现年产值300余万元。
双河林场基地充满了希望,而大磏镇梁家山、三江镇群乐村、三桥镇桥塘社区和平模镇顺河村,却有迥然不同的景象。山山峁峁上,沟沟岔岔里,到处都是层层叠叠的花椒树,密密麻麻的果实缀满枝头,漫山遍野都弥漫着醉人的清香。
“农民增收”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平模镇顺河村坎力垭山高坡陡、耕地破碎,土地贫瘠、荒芜多年。2013年以来,顺河村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流转土地1000余亩,成功引进客商投资300万元,创立巾帼创业花椒产业示范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基地覆盖区域家农户户均年收入21200元,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积累30000元。
群乐村村民在管理花椒韩克超/摄
敢打敢拼 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走过高山,穿过沟谷,来到隆兴镇浣溪村花园食用菌产业园。一筐筐采摘好的蘑菇整齐堆放在大棚外,在阳光照射下,散发着特有气息。随意走进一座大棚,看到整齐摆放着的菌棒上,一朵朵嫩嫩的香菇像一把把小雨伞,从菌棒上探出头来,几名村民正熟练地将蘑菇采摘下来,分类装箱。
“三年可种两季,每个大棚一季至少可赚2万元。”园区技术人员的介绍,该园区占地面积209亩,共建设标准化食用菌大棚195个,目前已上棒种植120个,共有园区种植农户48户(其中贫困户36户),带动周边就业400余人。园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行,合作社采取“村社合一”模式组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上棒、统一销售,聘请3人作为合作社日常管理人员,预计年集体经济收入在100万元以上。
小小的香菇,在村民眼里就是一朵朵“致富伞”。三桥镇抢抓机遇,充分整合上海杨浦、茅台集团帮扶资金,已在桥塘社区建成食用菌88个,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订单发展,统一销售。目前,已有28户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和园区周边的贫困户认领79个大棚种植香菇。
同样信心满满的还有五八村干部群众。“我们利用集体经济项目建设食用菌大棚56个,引进了2个食用菌种植大户,以“大户+合作社+农民”的方式,发展平菇。”村里的干部介绍,目前已生产菌棒20万棒,预计5月底投产上市,预计纯利润8.2万元,带动了12户20人就业增收。
打造“菜县茹乡”,是道真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经几年的探索实践和带动发展,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对小蘑菇的“钱景”更有信心了。
玉溪镇五八村村民种植食用菌韩克超/摄
持续发力 种蔬菜成为“直通车”
站在隆兴镇杉木村千秋榜的公路上,覆满白色地膜的一片辣椒种植基地尽收眼底。十多村民忙碌着,将一株株承载着致富希望的椒苗植进土里。
该基地种植面积共800余亩,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设,带动群众涉及7个村民组85户200余人(其中贫困户26户98人),目前已完成标准化起垄覆膜,正在进行移栽。
主打“菜”产业,在“调”字上做文章,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向纵深,是此次观摩得到的一个鲜明印象。
三桥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按照“1+8+N”的产业发展模式,流转土地并打造马桑坝扶贫蔬菜基地,春种花菜、秋种茄子,通过上海商务扶贫联盟与淘菜猫、高校后勤、食行生鲜等市场终端建立了长期产销合作机制,该基地也被认定为道真3个上海外延蔬菜基地之一,每亩年产值达到4000余元。经示范带动,周边农户905户种植商品蔬菜2160亩、其中贫困户132户360余亩,群众增收明显;同时,吸纳了100余户贫困户到基地就近务工,解决了贫困户就近就业的问题。
一路走一路看。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打响以来,全县各地都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下好产业选择“先手棋”,大力调减低效作物种植,发展蔬菜、食用菌、花椒等有市场需求的高效经济作物,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蔬菜种植,已成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直通车”。(作者:韩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