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真的假的?本报记者就平果甘桑石刻文有关问题专访民族考古、壮学专家覃彩銮研究员

2021-04-13 06:29:31    来源:广西民族报    访问:    

3月13日,20多位来自北京和广西的历史、考古、民族、语言文字学资深专家学者聚集平果市参加2021年平果市甘桑石刻文研讨会。该研讨会由平果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俊整主持,对以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郑超雄研究馆员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阶段性调研成果进行评议,重点对甘桑石刻文的真伪问题进行讨论,与会专家就甘桑石刻文的真实面貌和重要价值等问题达成共识。

近日,围绕甘桑石刻文真伪这一学术界和社会关切的话题,记者对长期关注甘桑石刻文研究的广西壮学学会会长,民族考古、壮学专家覃彩銮先生进行了专访。

Q1

记者:平果市甘桑石刻文是如何被发现的?学术界及社会上为什么对平果市甘桑石刻文的真实性存在质疑?

覃彩銮:1985年至2006年间,平果县(现平果市,下同)马头镇甘桑村群众在村附近的耕地里,相继发现数十块刻有各种符号或文字的石片。平果县博物馆人员到现场考察,认为很可能是一种年代古老的文字。这一重要发现,一经媒体报道,立即传遍海内外,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前往平果考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民间文化人、古董收藏者及记者络绎不绝。平果县领导高度重视,邀请区内外专家对发现的石刻文进行辨识。当石刻文的辨识和研究正按照计划进行时,始料不及的问题却接踵而来。一是社会上一些人士了解到平果甘桑石刻文的重要价值后,到当地民间收集石刻文石片。二是看到石刻文石片有利可图,有人开始伪造石刻文石片。三是一些学者或文化人士对石刻文的字义和内容随意解读。更为致命的是,有人把伪造的石刻文石片埋入考古发掘探坑中,考古发掘负责人发现后,认定是仿造的,因埋入者强调是真品,于是就把仿品送到检测部门做微痕鉴定,结果不言而喻。正是2019年的微痕检测结果,成为平果甘桑石刻文毁誉的分水岭。微痕检测结果为仿品的消息传开后,人们便认为甘桑石刻文是假的,给平果甘桑石刻文的声誉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学术界及社会上对甘桑石刻文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

图片

Q2

记者:对于甘桑石刻文的来源,有没有权威部门做过具体的调查研究?结果如何?

覃彩銮:查明甘桑石刻文的来源,是辨别石刻文真伪的重要环节。2020年11月2日,平果市政府委托广西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承担平果甘桑石刻文调研课题。4日,以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郑超雄研究馆员为首席专家的“平果甘桑石刻文调研组”成立,弄清石刻文的来源地和辨别石刻文真伪是此次调研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从1985年首次发现甘桑石刻文以来,已时过36年。距2006年当地群众在耕地里发现较多石刻文也有15年了,并且发现石刻文的人较多,有的当事人外出务工,有的因年老去世。调研组专家经过一个多月深入村屯或集镇走访,详细了解了当时发现或捡到石刻文石片的时间、地点、过程及石片去向,并做了详细记录,使还原甘桑石刻文历史真相、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工作取得新突破。

图片

图片

Q3

记者:专家们认为,2005年以前当地群众在甘桑村那林耕地里发现的石刻文是古代人遗留下来的真迹,依据是什么?石刻文是什么字符?含义是什么?

覃彩銮:2021年3月13日,经过近5个月的调研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平果市召开甘桑石刻文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中心论题是平果甘桑石刻文真伪问题,同时对甘桑石刻文的乱象进行辩证,还其历史真相,回应学术界和社会关切。专家们通过对发现石刻文的甘桑那林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对平果市博物馆收藏的甘桑石刻文进行仔细辨认以及对石刻文赝品进行辨别后,进行综合分析,认为2005年以前当地群众在甘桑村那林耕地里发现的石刻文是原生态的,是古代人遗留下来的真迹。依据如下:一是石片的刻痕与石片面的整体颜色相同,特别是在同类的4块石刻文石片上,附着已经钙化的小螺或胶结钙质物。许多学者认为甘桑石刻文产生的年代为先秦时期,距今2500—3000年。平果市博物馆把石片上附着有钙化物的石刻文样本,分别送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资源环境监督检测中心、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由实验室专家提取附着石刻文上的钙化物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结果为距今约3000年,与广西专家推定的年代接近,从而为断定甘桑石刻文的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2005年前后,甘桑村群众是在自家承包的耕地偶然发现石刻文石片,后来出于兴趣或爱好,便继续寻找、收存,当时并不知其价值,故没有谋利的功利目的。因而,主观上不存在仿造的故意和动机,而且也不具备仿造的经验和技能。再者,早期在耕地里发现的石刻文石片,刻痕与石片包浆色泽基本相同,说明其年代久远;字符笔画纤细,口宽底窄,弯折处常留有未尽刻痕,与我国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刻划方法、字符风格相似,具有上古时期文字刻划的特征。三是仿造的甘桑石刻文的赝品,石片上的字符刻痕新,与石芯之色基本相同,而与石片包浆颜色明显不同。再就是仿造的赝品,石片上的文字或符号笔画与甘桑早期发现的石刻文字形及笔画明显不同。四是一些学者或社会文化人对平果甘桑石刻文辨识和对字义诠释的随意与乱象不会影响甘桑石刻文为真迹的事实。事实上,在已发现的甘桑石刻石片中,符号式和文字形数量参半,在广西乃至华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其石刻文究竟属于何种文字,其性质、含义或内容又是什么?目前广西尚无人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辨识。平果市文化部门曾把甘桑石刻文的代表性样品送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清华大学,请古文字专家辨认,同样无人能识,一方面说明古文字学专家的严谨学风,同时也说明甘桑石刻文作为我国新发现的一种古文字辨识和破译的难度极大。

专家们认为,甘桑石刻文乱象引发学界及社会上产生对石刻文真实性的质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应用考古学的专业学识与鉴定方法,真与假应该是可鉴别的,真品与赝品也是可以区分的。不能因为出现石刻文仿造品,就完全否定真品的存在。因此,我们要以对历史负责、对古代先民创造的文明成果负责、对民族文化遗产负责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研究的专业性和学术的严谨性,认真对真假石刻文进行鉴别,扎实开展甘桑石刻文的深入研究。

Q4

记者:甘桑石刻文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当地党委政府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覃彩銮:平果市甘桑石刻文的发现,是20世纪以来广西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继我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发现甲骨文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是古代先民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广西民族史和文字的起源与发展,对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丰富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灿烂文化。

平果市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甘桑石刻文的保护与研究工作。自2010年以来,根据市领导的指示和要求,平果市博物馆对发现的石刻文进行收集和资料整理,为石刻文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为了识别和破译甘桑石刻文的字义和内容,平果市分管领导带队,将甘桑石刻文样品和资料送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清华大学,请我国考古学和古文字权威专家鉴别;相继邀请区内外专家学者到平果考察;前后召开4次平果甘桑石刻文学术研讨会。同时将甘桑石刻文遗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7月,成立“中国甘桑石刻文研究中心”,为区内外专家学者开展甘桑石刻文的研究搭建平台,聘请区内外资深专家开展石刻文的研究。2019年11月,平果县委成立了“平果甘桑骆越文化公园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组织开展对甘桑石刻文遗址的保护。

区内外学者高度关注并相继开展对平果甘桑石刻文的研究,前往平果考察的国内外学者络绎不绝,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出版了专著,如暨南大学班弨教授出版《甘桑石刻文摹片及字符集》(广东科技出版社,2013年),百色学院李志强教授出版《平果甘桑石刻文图像叙事:摹本及字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平果市汇编了《甘桑石刻文新资料汇编》等,推进了平果甘桑石刻文的研究,进一步扩大了甘桑石刻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Q5

记者:对平果甘桑石刻文的研究,您有什么建议?

覃彩銮:甘桑石刻文是广西乃至华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古文字。由于石刻文是当地群众在耕地里发现和采集,字符抽象难辨,加上缺乏共存物,为开展石刻文相关问题的研究带来极大难度。对甘桑石刻文年代进行断定,是石刻文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以往有学者推测,平果甘桑石刻文的年代应为先秦时期;而创制石刻文的民族应是先秦时期生活在这一地区的骆越人。这一年代的推测,得到了碳十四年代测定结果的支持,因而基本得到了广西考古、历史和民族学界的认同。当然,目前要确定石刻文的年代,仍需要有更多证据的支持。

这些石刻文究竟是何种性质的字符,其字义和内容是什么,目前尚无法准确识别。而甘桑石刻文的破译和内容的解读,涉及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古文字学及年代测定等学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很严谨的研究工作。要对之进行破译和解读,将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漫长和艰难的过程。首先,需要制定一个长短期结合的可行性研究计划,通过与甲骨文或其他民族古老文字比较,寻求其中的规律与特征,探索研究与破译的方法与路径。其次,组织开展对石刻文相关问题的研究,以“中国甘桑石刻文研究中心”为平台,汇聚区内外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按照古文字学研究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研究。三是甘桑石刻文的研究涉及多学科,需要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协力。只有这样,甘桑石刻文研究工作才可能逐步取得新成果和新突破,其神秘的内涵才有可能得到揭示。

图片

来源:广西民族报 | 记者 : 杨兰桂 | 实习编辑 : 路蕊蔚

责编:黄 云 | 审核:梁 晴 | 复审:蒙树起  | 监制:韦尚雄

[责任编辑:周晋泰]

相关内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3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