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郑建冰:浅论关公题材在当代的应用推广价值

2020-08-30 07:48:58    来源:福建陶瓷    访问:    

 【摘要】关公乃历史风云人物,是中国古代唯一的武圣人,被誉为集“忠”“义”“仁”“勇”“礼”“智”“信”于一身的道德模范。而在当今,关公崇拜兴盛,吸引了众多学者研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在艺术创作中,关公始终是一个重要题材,故而本文将探讨关公题材在当代应用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关公文化;道德规范;当代价值

  关公,即关羽,雅号“美髯公”,为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并且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位被冠以“武圣人”称号的名将,被誉为集“忠”“义”“仁”“勇”“礼”“智”“信”于一身的道德模范。在政治上,宋代之后的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将其视为忠君爱国信念的代表;在民间,老百姓将其奉为“武财神”“救世主”;在宗教文化上,也对关公多有赞誉。而在当代,关公崇拜兴盛,吸引了众多学者研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在艺术创作中,关公始终是一个重要题材,故而本文将探讨关公题材在当代应用推广的价值。

  

 

  一、关公文化的形成

  关羽的生平是造就关公文化的核心。在文学记载中,关羽的一生报国以忠孝、处世以仁信、待人以礼义、对战以智勇,生前受人尊敬,身后备受推崇。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奖,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然而在史料记载中,关羽不过是一介莽夫,虽勇武忠诚,但也傲慢自大,生前最高官衔不过“前将军”。

  关公文化的流行,与历代统治者所倡导的忠诚、英勇信念有着极大的关系,它早已脱离了历史中关羽本人的这一人物载体,从而塑造了积极正面、英勇善战、忠孝仁义的关公形象,寄托了不同阶级及人群所共同认可的观念和信仰,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伦理及价值观念,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传承,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的需求而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当前蔚然可观的关公文化现象,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一般认为关公文化的形成是在隋唐时期,当时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统的社会面貌,在人文精神文化等多方面也出现了大融合的现象。当时关羽虽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与颂扬,但在民间已建立关羽祠祀,初步树立起关羽的宗教形象,为宋元以后的关羽崇拜奠定基础。

  两宋时期,关羽忠义、英勇的个性与当时统治者所倡导的忠于国家、不畏抗争、反抗异族的民族气节相当契合,为巩固政权,便不断对关羽进行加封,由侯,再进王。尤其是到了元末,还出现了长达88个字的封号(《关庙诏》)。除了传统的义、勇、武安王等内容,又加入了“护国真君”的称号,甚至还有传言,关羽在元朝时便已被封帝,但并无明确的文献记载。从统治者对关公的屡次加封开始,上行下效,民间也开始流行关公崇拜,将其视为“保护神”,与其相关的文学艺术逐渐流行,文人笔尖夸赞,史书立传成说,各种民间技艺竞相演绎。此时的关公形象已经开始逐渐被神化,刚勇、忠义、儒雅成为他的主要形象特征,这是民间艺人在结合史书传说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及大众需求,再加以艺术美化作创作出来的。

  

 

  到了明清时期,对于关公的崇拜也达到了高潮,祭拜关公的庙宇随处可见,信徒来源相当广泛,相关文学艺术数不胜数,海内外都在流行着他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刮骨疗毒等英雄事迹。其中以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影响最为巨大,他将关羽塑造成为拥有高大英武的外表、以一敌万的神勇、博古通今的儒雅、兼顾忠义气概的完美武将形象。这本著作在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十分巨大,被大量用于赋诗传唱,对于平民百姓而言更是妇孺皆知,可以说天下无人不知关公的忠义。清朝时期,关公崇拜达到高峰,被崇为“武圣”,其武庙地位甚至可与孔子文庙媲美。

  关公崇拜与关羽形象的演变基本上是同步的。隋唐时,统治者不提倡,民间少信仰,在文学艺术中鲜有其身影;宋元时,在统治者的影响下,民间信仰开始壮大,关公逐渐从历史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鲜活丰满的形象,共同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种种观念、向往和祈愿,并在明清时期不断强化。

  二、关公文化的特点

  关公文化是由关公精神组合而成、传递正能量的一种文化,被概括为“忠”“义”“仁”“勇”“礼”“智”“信”七字,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道德标准与人格追求。而关公文化如此盛行的原因,在笔者看来主要是关公文化本身就具有的几个特性:

  (1)广泛性。关公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全民文化”。受众上,帝王将相、王公贵族、文人雅士、民间百姓、三教九流都对关公尊崇至极;内涵上,关公文化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政治思想等多方面,同时也兼具了各类宗教文化思想,影响了文学艺术、建筑艺术、民俗民风等多领域文化的建设。而关公的影响范围也远不止如此,除了在汉民族文化中备受推崇之外,满、蒙、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及海外其他民族也极为推崇关公文化。

  (2)世俗性。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大多走的是世俗路线,而关公文化更是世俗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与普通百姓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关公生前保家卫国、善待卒伍、贴近群众、惩恶扬善,死后化身成为忠义守信、宽容厚德、英勇神武、智勇双全的象征,成为百姓心目中的“救世主”,具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传颂方式也大多走平民化的路线,小说戏曲、寺庙建筑等,还有部分地区将关公崇拜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结合,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

  

 

  (3)包容性。关公庙宇遍布天下,享有千年香火,未曾断绝。然而不论是哪一种文化都无法孤立存在,关公文化亦是如此,它与众多的文化保有联系却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可以说是跨越阶级、种族的存在。本质上看,关公文化应是属于儒家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却与佛教及道家存在紧密相连。如佛家的玉泉寺从唐代起便有关羽祠,至今还树立着明万历年间的碑刻“关云长显圣处”;而在道家文化中,关羽被奉为“关圣帝君”,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

  三、关公文化的当代价值

  关公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复合,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诞生于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中,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与中华传统的主流文化紧密相连,成为了中华百姓的道德标准与行为模范。关公文化的教育,不仅是在思想上教育个人恪尽职守、爱国敬业,在道德上提倡诚信友善、文明守礼,在情感上倡导尊老爱幼、关爱他人,他更是发展成为一种道德模范的标准,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在当今时代依然适用,与孔子文化相比也更能够被大众所接受。

  笔者从事德化瓷雕艺术创作,关羽是笔者创作的主要对象之一。故而笔者曾深入研究过关公文化内容、特征及价值,深切地感受到今日,关公文化中的“忠义仁勇”精神依旧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具有强烈的广泛性、世俗性和包容性。现今,哪怕不崇尚关公,也对于关公的英勇事迹有所耳闻,多加赞同。关公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一直都是中华传统精神的体现,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而倡导关公文化,一是可以当下的时代特征为主导,借鉴关公文化的思想内涵,通过理性的角度,提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诉求;二是关公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中蕴含了多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几千年的不断传承,目前仍然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可塑性,对于传承及传播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指导性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冰.关公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2]郭素媛.关羽崇拜与关羽形象的演变及诠释[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7(05):151-155.

  [3]王锋旗.关羽形象:从历史到艺术演变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

  [4]刘海燕.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传播与接受[J].南开学报,2006(01):74-79.

  郑建冰简介:

  师从著名雕塑家、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王则坚。现为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福建省陶瓷艺术名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师、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泉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推文:林大利)



[责任编辑:黄建材]

相关内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3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