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对书法感兴趣,而写字的好墨却越来越少。为了了解安徽的非遗文化,这个暑假,我作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非遗+”团队,去往安徽黄山的非遗体验馆体验徽墨描金的调研活动。走进非遗体验馆,入目的是古色古香的小院,密密麻麻的藤曼爬满了墙壁,一株株白的、红的花点缀着草地,我们沿着石子小路,路过一个院子。院子里摆的有非遗老师们的作品,有栩栩如生的石雕、温润如玉的瓷杯、精致、美丽的瓦绘、结实的竹编工艺品。
给我们上课的是胡开文制墨厂的兴龙老师,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墨的历史和制墨的工艺。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按照顺序“笔”排在首位,但只有笔墨相配,才能让笔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但这时候所用的黑墨是天然墨。“制墨总共有13道工艺炼烟、和料、制墨、描金……”每一道工序看似简单,但实则各有讲究,整个成品制作下来,着实不易。每一步工艺都要经过几年的练习才能掌握。我第一次认识到一块小小的墨,倾注了多少人的心血,每一个材料,每一步工艺都有讲究。 “晾墨的时候要有人时刻看着,看到墨弯了就要翻,但制墨工艺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发明了更方便的方法,用线把墨挂起来,用重力让墨一直笔直。“听到这里我的心里涌现了一股悲哀,作为中国人自己的非遗技艺,却要别的国家去创新技艺,去发展。同时我也更加坚定了要传播发扬非遗文化的想法。
图为老师给团队队员上课。通讯员 李紫琪 摄
在兴龙老师的介绍下,我们了解了制墨的具体流程。“练灰时有人在旁边时刻守着,五斤桐油才能练出一点点的烟灰,一天可能才能收集到做几块墨的烟灰。”制墨时要把墨锤打万下,有“万锤成墨”的说法,而锤墨的锤子足有八斤重,可想而知师傅每天有多辛苦·,一块好墨有多难得。非遗技艺无疑都很难,这就导致了非遗传承很困难,有很多非遗技艺因为找不到传承人,而逐渐消失。我们不仅要发扬徽墨技艺,还要发扬其他的非遗文化。
课堂的最后,我们体验了制墨最简单的一步——描金。用画笔沾金粉,描墨上的字。但就是这么简单的工艺,却难倒了我们,先是金粉沾不上,描出来只有一点点金粉,我们只能重复描,并且一不小心就会描出去。就这么简单的描,我们也做不好,其它的工艺的困难可想而知。而且在后期的调查中我了解到制墨工人的待遇并不是特别好,在制墨厂工作大多数都是因为父辈在制墨厂工作,对制墨有感情。总有人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传承非遗文化。我也要对传播、发扬非遗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或许我们做不到用一生都在传播徽州制墨,但我会尽自己所能去了解、去传播、去给其他人科普徽州制墨文化。
调研团队队员体验徽墨描金 通讯员 朱保继 摄
醇烟百炼久,万杵臼中锤。中国文人素爱自称为“墨客”,将其作品称为“墨迹,有得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墨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传承千年。千百年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制墨工具已经被墨浸染成了黑色,工人们的手也也被墨染上了浓重的黑色,这是他们的勋章,是他们这些年来制墨的见证。我们要运用现代科技去了解,传承、发扬千年墨文化。去学习他们的匠人精神,让更多人认识到制墨,知道一块小小的墨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