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桥山大地,天朗气清,春意盎然,可谓是“春风十里花争艳,暖阳柔润树吐芽”。这里因“华夏第一陵”黄帝陵坐落于此,历代王朝在此举行大祭而享誉世界。
在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十三万守陵儿女的辛勤呵护下,从光秃秃的山顶变成万亩林海,从以前经营为主到如今护林播绿,这二百多万亩天然次生林区,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陕西的“一叶肺”。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能有这样斐然的成绩,和这样一个群体密不可分,他们在莽莽山野间,与延绵茂密的山林融为一体,默默守护着这片青山,他们就是护林员。
张二虎同志是店头林场曹家裕管护站的一名护林员,他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是典型的“林二代”,16岁子承父业,45岁的他亲眼见证了桥山国有生态林发展兴衰的30年历史。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靠山吃山”是张二虎所在林场职工的生存之道,伐木,搞养殖在当时是日常工作,由于砍伐树木,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里的野生动物数量也不断减少,单位财政自收自支,财力紧张,导致工资发放慢,大多数职工都觉得坚持不下去了,这使林场的发展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张二虎回忆道。
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这是我国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折点;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将张二虎所在的国有生态林场划归为国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属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如今,国有林场改革红利正在逐步显现,工作环境改善了,待遇提高了,职工干劲更足了,大大增强了林场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从伐木人到护林人的身份转变,也更使他们对林业工作有了深厚的责任感、归属感、使命感。忆起往昔,张二虎说他年轻时本有机会去省城经商,经过深思熟虑,最后还是选择留在自己的家乡,奉献这片热土。“我是咱黄陵本地人,当时选择护林工作首先是想为家乡做点事,再就是继承我父亲的事业,一代接着一代干,快三十年了,我对这片林子放不下,有感情喽!”张二虎感慨道。话语之间流露出一个黄土地汉子的真性情,这可能就是他对“既要为炎黄子孙守好‘陵’,又要为中华儿女护好‘林’”的生动诠释吧!
郁郁葱葱的山林间,太阳透过树枝的间隙投射下一道道光影,林间的羊肠小道上,一个皮肤黝黑,身材魁梧的身影穿行其中,他就是52岁的闫文伟同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继承父亲事业,远离渭南老家,选择到延安桥山店头林场做一名护林员,坚守大山深处,扎根这片青山。铁掀、干粮、水壶以及摩托车,是他巡山护林的“四大法宝”,巡山全靠脚,一天要走30多公里路,一年到头,他要穿坏好几双胶鞋。渴了,喝一口山间的泉水;饿了,啃一块自己烙的干饼;累了,倚着树干小憩一会儿。“辖区内发现什么野生动物?树木生长情况怎么样?是否有火情和人为活动痕迹?有没有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垦滥占、乱捕滥猎等问题?这些都是护林员每天巡山需要注意的,一旦发现要及时上报和处置”闫文伟说。每天下班后,他都要详细记录下当天巡山护林的情况,他厚厚的巡山日志,就是他这么多年来努力工作的见证,每次巡山的时间、地点、内容都记录的清清楚楚。
每年的10月份到来年的5月份,是森林防火关键期,每逢此时,闫文伟和他的同事们肩上担子就更重了,“这段时间,我们护林员的主要工作就是防火,尤其是要防止附近村庄的村民焚烧秸秆、上坟祭祀烧纸钱引发火灾。”闫文伟说。群众工作不好搞,他总是耐心细致地为群众进行防火宣传,讲解国家政策,嘱咐村民在林区不要吸烟,文明祭祀,看好自家小孩不要在山林周边玩火。 谈起工作,闫文伟滔滔不绝,但说起家人,他却满怀愧疚,由于常年坚守山林,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家人,也很少有时间走亲访友,节假日经常不能回家,就只能通过电话问候。“但是为了美丽的青山绿水,我们作出一些牺牲也是值得的,我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我会一直坚守在这里。”闫文伟动情地说。
像张二虎、闫文伟这样的护林员只是桥山国有生态护林员的一个缩影,他(她)们每天穿行于山林之间,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辖区内二百多万亩林地。几代护林人的坚守,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桥山数十年贯彻生态文明之路的缩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每一位生态文明的坚守者就是这样用大爱去践行的!(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