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出发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南瓜区、玉米区、茶叶区、芒果区……乍一看,还以为到了农业种植基地,其实,这些是普通住宅区的名字。
在贵州省兴义市洒金街道栗坪社区,为了脱贫而易地搬迁过来的群众刚从土墙房住进新楼房,许多老人经常迷路,想出门都得犹犹豫豫。社区发现这一情况后,将住宅区域以常见的庄稼、水果重新命名,并在路上用不同颜色的引导线做提示。每栋楼的侧面,还绘有彩色的动物图案,到了晚上就会发光,特别醒目。这下,路就好找多了。
搬迁过来的群众,受资源条件的制约,从熟悉的村寨到陌生的社区,如何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是个不小的挑战。以前,家家户户的房子单看外形就能辨认;现在,楼跟楼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不好认。如果迷路了,让家人着急事小,一旦发生意外,那就麻烦了。社区的办法解开了这个难题,让居民感到温暖。
社区的做法,源自换位思考。据社区的干部介绍,为了让老人记住回家的线路,他们一直在动脑筋。最后,还是从老人以前的生活环境入手,找到了突破点,这才有了那些接地气的名字和会发光的动物图案。
这些做法看似不起眼,但在实际中却发挥了大作用。都说细节决定成效,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居民一下子改换居住地,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需要转变,难免出现一些不适应。作为服务群众的一方,社区该怎么做?不妨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搞好调查研究,深入到居民的吃穿住行、柴米油盐里,发现哪些地方让大伙感到别扭、难受,哪些地方就应该作为重点关注,这样工作就有了方向。踏踏实实抓细节,就是把住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原则,给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对易地扶贫搬迁来说,搬出来仅仅是第一步。在全新的环境下,如何让搬出来的群众住得更省心、更安心、更舒心,仍需要用心摸索、尝试。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抓细抓小的方式,为群众排忧解难,就能真正做好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06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