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而作出不懈努力。当前,全球经济增速下行,地缘政治对抗加剧,逆全球化暗流涌动······面对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环境,“一带一路”秉持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制造建设夯实基础,在互联互通中深化合作。传统经济全球化避开了投资大、收效慢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广大发展中国家自身也无力推动互联互通,致使一些国家很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共建“一带一路”将设施联通作为优先领域,厚植共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基础,形成各方更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便捷通道和强大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0年来,我们致力于构建以经济走廊为引领,以大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管网为依托,涵盖陆、海、天、网的全球互联互通网络,有效促进了各国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的大流通,推动绵亘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我国同相关国家一道共同推进实施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实现联动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加快形成,促进了“一带一路”跨境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目前,中国制造、中国建设已经从低品质形象成为高品质、高技术的代表,中国援助也在各国深入人心,菌草、水稻等农业技术,疫苗、援外医疗队等医疗援助,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等,使中国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形象深入人心。我们在老挝、柬埔寨、缅甸实施的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就把中国精准帮扶的模式应用到发展中国家去,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脱困。
以文化文明凝聚共识,在交流互鉴中加深友谊。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全面展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贡献、中国文明的重要舞台,更是各国观察、研究、借鉴中国最鲜亮的旗帜。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从1国1处拓展至6国11处,文明对话大会、文化节、电影节、旅游年等活动丰富多彩,共建“一带一路”为各国民间文化艺术提供舞台,为各国人民交流对话搭建桥梁,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织就纽带,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人群的深入交流。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积极架构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民心相通不断加深,形成了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实施“文化丝路”计划,推进经典著作互译、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我国相关院校已在“一带一路”国家共建27个“鲁班工坊”,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和美术馆联盟,与世界人民共享文化成果。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话发展,在携手奋进中贡献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2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遵守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具有鲜明的世界情怀和全球关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又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助力其实现自身发展目标。共建“一带一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各国携手前进的阳关大道;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在地缘上也没有严格的范围限制,不针对谁也不排除谁;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进程;不是这样那样的所谓“陷阱”,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而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经贸合作为广大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人文交流不断提升共建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