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三江口丨这碗手擀面,为何让兰溪人难以忘怀?

2022-10-20 10:21:08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开栏语

如何让理论更通俗易懂更走心?如何让思考更具针对性更深邃?如何让表达更接地气更有效?《三江口》将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民生相关的难点问题,主动发声、及时发声、有力发声,不兜圈子、不绕弯子、不卖关子,努力为您呈现针对性强的观点、通俗易懂的道理和朴实清新的文风,讲好兰溪故事,传播好兰溪声音。敬请关注!

大约4500年前,第一粒小麦种子落地中国。它的到来,奠定了南米北面的饮食格局。但,南方小城兰溪打破了这一饮食习惯。

兰溪,这座曾被誉为“小上海”的江南小城,有300多家面馆,一天消耗30000多斤面粉,能吃掉120000多碗手擀面。如果有人问兰溪最“卷”的小吃是什么,非手擀面莫属。

(一)

“面要不要?”“当然要咯!”这是兰溪人在餐桌上经常打趣的一句话。因为在兰溪方言里,“面”与“脸”同音,“不要面”等于“不要脸”。

玩笑归玩笑,兰溪人讲究吃面、烧得一手好面,却是远近闻名的。

兰溪的手擀面有多好吃?

演员邓超曾形象地比喻,“吃兰溪手擀面就像在掘宝”,10多种料,一层又一层。

                                                                                                                                                                               邓超在路演时喊话还想再吃一碗兰溪牛肉面

兰溪的面条,劲道、配料多而足是其特色。这面,不仅诱惑着外乡人的味蕾,也成为了兰溪人的乡愁。

兰溪人爱吃面,古已有之。

古时,兰溪是一个商埠,三江交汇,七省通衢,水运繁盛。明清至民国,兰溪码头附近日竞千帆、舟楫如云。吃面,成了南来北往的商人的一种习惯。

那时,兰溪的面条称为“簰面”。

“撑竹筏,吃簰面”,是老一辈兰溪人的生活景象。他们从兰江上竹筏林立的场景中得到启发,认为根根竹排和面馆里的根根面条非常相像,于是给兰溪的面条起了个小名,叫“簰面”。


2021年年底,央视《带着书本去旅行》节目组,专程到兰溪拍摄兰溪牛肉面,主持人祁智称兰溪牛肉面的源头,就是兰溪簰面。

(二)

兰溪面条的演变,有一段历史不得不说。

兰溪老城西门城楼附近,原先开着一家面馆,名叫“奎元馆”。在兰溪老一辈人心中,这“奎元馆”可是品味的象征。

百度百科上介绍,“奎元馆”是一家徽式小面馆,创建于清同治六年,最早开在杭州鼓楼望仙桥畔。抗战爆发后,奎元馆第四代老板病逝,养子陈桂芳和几个师傅逃难到了兰溪,于是在兰溪开了一家奎元馆。

旧时的兰溪原本多徽商、徽人,“奎元馆”的真味自然毫无阻碍地融入到了“兰溪味道”里面。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不少人家孩子满月都还喜欢给亲友送兰溪奎元馆的“片儿川”面票,这在当时是一件倍有面子的事情。

到了80年代中后期,兰溪市区有了第一代面馆。那时吃面,光面只要5毛钱左右,肉丝面也大多采用“片儿川”的烧法,加雪菜、笋片、肉丝。那时,兰溪轻工业发达,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于是,大家开始吃肉丝面,紧接着又是牛肉面。

一碗牛肉面要一块二毛钱,另外还要付二两半的粮票。因为面的味道好,连下雪天都有很多人坐在店门口吃面。“旗开”牛肉面的爆红,就是有力的佐证。

1987年,郑锡莱、夏元凤夫妻在兰溪老文化宫隔壁开店创业,自己擀面、烧面。在那个人均工资四五百块的年代,靠着一块七一碗的面条,“旗开”把自己“烧”成了纳税大户,每个月光交税就近2000元。

手擀面多为牛肉面,由兰溪北乡的黄牛肉、西乡的水亭千张和游埠白壳辣椒,以及自家腌制的雪里蕻酸菜“杂烩”而成。这家的面筋道,那家的汤最鲜,他家的牛肉口感最佳,每家面馆都有自己的忠实老客。

说起兰溪有名的面馆,老一辈人绕不开“旗开”“南南”“青石井”“真味”。而溪西的“原味”“老二”“土老帽”,也有自己的一众粉丝。作为面馆的后起之秀,“小崔”“跃跃鸡肠面”“邢家腰花面”“来一碗”,亦让人垂涎。

餐饮是个辛苦活,兰溪做餐饮的大多是家族传承。做了40多年手擀面的黄玉春,他的擀面技术就是跟大伯学的。而黄玉春的小舅子小崔,跟黄玉春学习擀面后,也选择了再创业。

一擀20多年面,小崔熟知“面”的“习性”和“擀”的艰辛。他在店里独辟了一间玻璃房,让前来吃面的食客可以观看到擀面的各个环节。夏日里,玻璃房外空调吹着凉风习习,玻璃房内的人则因擀面而大汗淋漓。有客人心疼小崔,问为什么不让空调风也吹点进去?小崔连连摇头,“风一进来,温度一变,手下的面团就会变硬了,吃到嘴里也就没咬头,没味道了”。

兰溪的手擀面,就是这样出身低微,却又十分讲究,自成一家。

(三)

祖籍兰溪的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里有段话提到了汤面,他认为味在汤里而面索然寡味,应该是汤在面里然后面才有味。于是,这位美食大师将酱、醋、椒末、芝麻屑和焯笋或煮蕈煮虾的鲜汁用来和面,美其名曰“五香面”。而将鸡、鱼、虾、鲜笋、香蕈、芝麻、花椒研成细末拌入面粉,再用鲜汁和面,称之为“八珍面”。

现在的兰溪手擀面,就吸收了李渔美食理论的精髓,手擀面和浇头互为魂魄,相互融合,浑然一体。

兰溪手擀面讲究一碗一烧,牛肉、蒜菜、番茄、大蒜、白辣椒等食材用猛火爆炒,汤汁出得快,易入味。与此同时,面条放开水里捞一遍,半熟捞起放入锅中与食材加水同煮,慢火煮沸即可起锅。此时的面,已然吸收了汤汁的精髓。

除了传统味道的牛肉面,“来一碗”创新了烂生菜牛肉面,将“臭”与“香”有机结合,颇有特色;跃跃的鸡肠面、邢家的腰花面,以鸡肠和腰花为特色,在兰溪人心中也占据了特殊位置。

兰溪的面火了,不仅火出了圈,也火出了兰溪。前段时间,有千万粉丝的网红美食博主“乌啦啦”专程到兰溪打卡溪西里街的“卸勇牛肉面”。和他一样,“耶叔,一个人...”“戏精秦老师”“梦游宵夜”等大小网红,都纷至沓来。一时间,散落在兰城大街小巷的各种面食店,成了线上线下的网红打卡点。

一碗面,一份记忆。兰溪牛肉面,就是这样一碗面条讲究、浇头够味、做法地道的家乡至味,承载乡愁,飘向远方。

                                                                                                                                                                                                                                                                                           (兰溪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王晓莉]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