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日报》,在中央电视台,在乡间田陌,在大街小巷,人们都在盛传一个村,湖南新化的油溪桥村。那么,这个村到底有什么特色?有什么亮点?有什么精神?值得人们关注,这成为很多调研者的心结。前不久,娄底市人大常委组织了专门调研,经过亲闻亲见,全体调研人员皆称大开眼界。按该次活动带队领导市人大常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谢志雄的说法是:“进门大干部,出门小学生”,“来时想指点,离时不敢言”。一致认为,油溪桥村在偏僻贫瘠的土地上,经过12年的守望和奋斗,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的精准脱贫之路,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之路。油溪桥村既堪称脱贫攻坚的好样板,又堪称践行“两山”理论的好典型。
一、朴素的党建,党员示范由“台上美”向“台下美”转变
一是身先士卒,主角“挺”起来。 2007年,在外经商颇有身家的彭育晚被成功引回油溪桥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彭育晚凭借其坚定信仰、先进理念、奉献精神以及人格魅力,充分发挥脱贫致富“领头雁”作用。台上台下一个样,口头行动一个样。十二年来,他一直佩戴党徽,从不在公开场合穿拖鞋、短裤、睡衣,从没进过高端消费场所,从没乱报过发票,财政打给他的定补工资用于赞助特困群众和发展村公益事业,5000个日子都在加班加点工作。彭育晚先后被授予“中国好人”“共和国最美村官年度风云人物”“全国新农村致富带头人”“湖南省最美扶贫人物”等40余项荣誉称号。
二是优胜劣汰,班子“强”起来。彭育晚坚定地认为,党支部的作用,远比一个项目、一笔资金的作用大得多。该村推行村“两委”委员公开竞选制,确立比信念、比作风、比奉献和看谁服从意识强、看谁服务态度好、看谁业务素质高“三比三看”竞选标准,参选者公开亮业绩、公开谈思路、公开作承诺,打造乡村振兴“主心骨”。大力吸收有学识、有能力、有担当的乡村精英和年轻党员进入村组班子,村“两委”委员平均年龄不到36岁,其中大专以上学历6人。强化支部班子治理能力建设,村组干部撰写心得体会和工作笔记共计500余万字。油溪桥村先后被授予“全省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基地”“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是赛场励马,队伍“干”队伍。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该村推行“三先规定”:即拆除乱搭乱建先从党员开始、义务筹工先由党员带头、落实处罚先从党员实施。倡导党员干部“戴袖上岗亮身份、发展致富当能手、学习生活贴群众”,实行党员服务联户制度,全村党员主动为村民群众“解心结”“解忧愁”“解难题”,真正做到“使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创造性推行党员干部“定岗、定点、定责、定项”四定制度,对党员履职担当进行“月度、季度、年中、年终”考评,让全村党员干部干有激励、干有监督。建立党员廉政勤政档案,设置党员公益事业和捐款筹工公示栏,全体党员干部带头义务筹工8200多个。2016年,油溪桥村被确定为娄底市党员干部教育实践基地和村干部培训基地。
二、人本的规划,村庄风格由外观美向内涵美升华
一是从“无心”到“有心”。 油溪桥的诱人之美,就在于维护了原生态之韵味,原山村之体态,原风情之乡愁,原风俗之初心。其实在多年以前,油溪桥就按照美丽乡村建设“一图一表一说明”的要求,进行了村庄整体规划,坚持“不填塘,不砍树,慎拆屋,慎挖山”的原则,一张蓝图干到底,决非再造一座城,再堆一个景,使油溪桥看似农村,胜似农村,看似土气,胜似洋气。处处有水声,时时有鸟声,家家有笑声。当前,油溪桥村已基本形成七块功能区:以漂流为主的江景观赏区,以古桥为主的民俗观赏区,以荷塘为主的农耕研学区,以橱廊为主的文化交流区,以绿道为主的生态体验区,以果园为主的互动拓展区,以会务为主的餐饮服务区。
二是从“保护”到“呵护”。该村认为,凡是祖先留下的,肯定是乡村最珍贵的历史符号。为保留民居原始原汁风貌,该村首先从贫因户住房开始,将贫困户的住房按规划进行外墙风貌改造,然后在房前加建迎客门,使风格更亲切更古朴。荷塘边有一栋曾用于烤烟加工的厂房,为留住乡愁,即使在有人提出要拆除的情况下,村领导再三考虑,仍坚持加固改造,使其成为农耕农具博物馆。
三是从“绿化”到“美化”。多年来,油溪桥村把不砍一棵树作为一条硬规矩在村里立起来,只种树、不砍树,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并明确规定村民每人每年植树造林不得少于100棵,村组干部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不得少于500棵。经过全村努力,荒山开发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92.8%。在绿化基础上,全村在各游道两旁,栽种花卉,使村容更加赏心悦目。
三、务实的民主,基层管理由机制美向风尚美提质
一是以“小协商”推动“大治理”,村务决策民主化。自觉秉承“村里的事情商量办、村里的事情一起干”议事协商理念,创新推动村民理事会、项目理事会、农民用水者协会等“微”自治组织建设,共商共议产业规划、项目建设、净化美化及用水管水等村级重大事项和公共事务,农民用水者协会获评“全国用水者模范协会”。建立动员会、交流会、交心会、表彰会等“四大会议”制度,推行通报会、听证会、评理会等新型议事模式,组织召开大小会议1600余次,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二是以“小规矩”管出“大文明”,村民管理自觉化。为扭转过去红白喜事攀比成风、烟花爆竹浪费巨大的旧习气,油溪桥村自立规矩制定并7次修订村规民约,成功实行禁赌、禁炮、禁烟、禁渔、禁塑、禁伐、禁猎、禁铺张浪费等“10禁”。实行村民包庭前卫生清扫、包绿化管护、包美化建设、包设施维护、包污水净化“五包”制,引导村民从自觉戒烟、自觉戒赌、自觉捡烟头、自觉扫落叶改起做起,全面推动乡风整治和移风易俗。“以村为家、以业为乐、以邻为友、以和为贵、以简为荣”在全村蔚然成风。截至目前,未发生一起治安案件、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未发生一起黄赌毒事件。2017年,油溪桥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三是以“小积分”激发“大活力”,自治手段科学化。
该村创造性推出“积分制”新型管理模式,制定出台《积分制管理细则》,全面量化出工出力、责任义务、产业经营、诚实守信、家庭美德等村民生产生活各类表现,设立奖励量化指标35项、处罚量化指标41项,逐人逐户实行积分动态管理。实行“一事一记录、一月一公开、半年一评比、一年一考核”,坚持考核到岗、量分到户、打分到人,积分高低与产业收益挂钩、与干部绩效挂钩、与评优推选挂钩、与物质奖励挂钩,汇聚起全村上下争相比筹劳、比产业、比贡献、比担当的蓬勃活力,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真正实现村庄治理从“粗放”到“精细”、从“被动”到“自愿”的转变,实现了全村公益用地零征收、零矛盾,建设项目劳动力自筹,全村累计义务筹工76000余个。2018年,“积分制管理”经验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广。
四、不屈的斗志,乡村经济由山水美向产业美跨越
一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共拼”力量。自力更生,胜过万两黄金。12年来,油溪桥村一直没有单位帮扶、没有领导联点,但眼不哭、手不伸、嘴不闹、心不凉。全体村民发扬“红旗渠”“挑山工”精神,开山劈石、垒坝修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乡村奇迹。为实现耕种水旱无忧和出行户户通,全体村民握紧锤子自己干,仅花费了3000元钻机费,就完成了16万元的管道沟通挖掘施工项目。12年来,全体村民为集体建设义务筹工7.6万个,实现了产业基地、美化绿化、景区景点、基础建设等劳动力自筹。
二是着眼融合发展,凝聚“共建”智慧。综合山水、生态、农业、民俗等产业元素,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依托境内油溪河奇、秀、美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油溪河峡谷漂流景区,修建村文化长廊、清代石拱桥、杨洪岩古风雨桥等历史文化景观,在全省首个整村创建国家级3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12.5万人次,综合收入1225万。打造休闲度假观光园,开发休闲垂钓、稻田摸鱼、中耕锄草、酿制果酒等10余个农事体验项目。依托本地特有的气候土壤特性,推动“一村多品”“一户一特”“一户多业”,探索发展田鱼养殖、甲鱼养殖、小籽花生、错季经果林、牛羊养殖等特色农业,建成农业产业基地13处3300余亩,其中甲鱼养殖和稻田养鱼基地560亩、经果林2800余亩,已形成10多种注册“油溪桥”商标的农产品,年销售收入265万元。
三是优化产业模式,做好“共享”文章。该村实行“村委+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模式,推动人力、物力和资源整合共享,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村集体成立2家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村民资金入股30%、劳动力入股15%、土地入股5%,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经营、共享发展成果。创立稻田养鱼、甲鱼养殖、经果林、养牛等4个专业合作社,采取村委统一组织开发、公司统一收购销售、合作社统一规划管护、技术人员统一培训指导、农民统一参与行动“五统一”模式,农家乐实行公司化运作实现三统一,统一经营、统一标准、统一价格;投资开发采取产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形式进行开发经营,确保全村有产业、户户有股份、人人有分红,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共同致富,实现了村民产业发展零成本、零风险、高收益。
四是健全帮扶机制,担起“共富”使命。该村建立起“一传二帮三带”工作机制,即以传授产业技术为主线,倡导富帮穷、先帮后,实行党员干部带、致富能人带、先进模范带,从而实现了产业开发经营的全村人口、全村土地、全村项目“三个全覆盖”。推行村委牵头、村组干部结对帮扶、全体村民义务捐工捐劳三级联动帮扶,大力发展村级福利事业,开发钓鱼山庄为贫困村民创造年福利收入4万余元,村扶危济困基金会发放救助金62万余元,帮助困难家庭改造危房36套,确保振兴路上“一个不少、一个不落”。
12年来,该村形成了该村产业发展“四不”特色:不要发工资的员工、不要花本钱的产业、不要花租金的基地、不要愁销路的农民。该村的管理和建设模式,在湖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作典型推广。
五、多彩的活动,村民生活由吃住美向文化美奋进
一是既抓“硬件”又抓“软件”。随着村级经济的发展,该村在推进乡风文明的同时,将文化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广泛发动村民投入到文化活动之中,让文化建设的成果返哺广大村民,让广大村民既能吸到乡里的新鲜空气,又能享受城里的文化气息。该村邀请彭利铭等全国知名书画家、作家、词曲家进村,以该村为背景绘画、撰写诗词歌赋,打造600米文化长廊,组织村民舞狮舞龙,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及文艺节目,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实现文化兴村。
二是既重“活动”又重“活力”。多年来,该村以抓两头带中间来开展各种关爱活动,一手抓小孩的健康成长,一手抓老人的晚年幸福生活,带着中年人一同参与各种帮扶关爱活动;利用各传统节日,开展庆祝儿童节、妇女节、青年节、老人节活动,每年评选一批“最美党员”“最美村官”“最美人的晚年生活,家庭”等,通过活动,增强了村民归属感,强化了村级凝聚力,提高了全村自信心。不见污物的流水,沿路恣意的花开,自然散居的院落,平和淡定的民风,给该村以无穷自豪。
持续发力有收获,久久为功天酬勤。2007年,油溪桥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村级集体收入负债4.5万元。2018年,实现村民年人均收入19544元,村级集体收入112万元。并以403万元财政投入的杠杆,撬动评估现已达亿的资产奇迹。昔日吃穿住“三愁”之村,如今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AAA级景区村、全国百强特色村庄、全国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村、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40余项国家省市荣誉称号。面对未来,油溪桥村支两委表示,将更加“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求突破”,努力将油溪桥建设成美轮美奂的“风景桥”,干群合力的“连心桥”,富强美丽的“幸福桥”务实创新的“振兴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