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青海“拉面匠”在厦门的幸福生活

2019-06-13 13:23:17    来源:工人日报    访问:    

扎根异乡 提升技艺 交流成长   “拉面匠”在厦门的幸福生活

5月16日,中午11点半,位于厦门市屿后北路的大胡子拉面馆如往常一般开始忙碌起来,食客们络绎不绝,头戴小白帽的马占海在店里跑堂。

马占海来自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家里3个兄弟在厦门打理拉面馆多年。如今,像他这样在厦门打拼的青海籍“拉面匠”不在少数。跨越2500多公里的他们,早已扎根厦门,融入当地。

走出山门 走向厦门

“拉面匠”与厦门结缘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8年,化隆县一名年轻人只身到厦门开办了第一家清真拉面馆,靠早上卖油饼、牛羊杂碎,经营牛肉拉面,年利润5万元。消息传回家乡,“拉面经济”一时间吸引了不少化隆人的目光,“走出山门,走向厦门”的说法在当地广为人知。

90年代初,已经有20多位化隆县人在厦门开起了拉面馆,随着越来越多的“拉面匠”选择厦门,1998年10月,在厦门市总工会的支持下,依托青海化隆在厦门设立的办事处,青海化隆(厦门)个私工会联合会成立,化隆驻厦办事处主任马成祥当选主席。

21年来,从最初的24户、50名会员,发展到现在490户、1100名工会会员,属于“拉面匠”的工会组织已经覆盖家庭人口34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2450个。

工会助力随迁子女入学

“拉面匠”的生意走上正轨后,不少人选择将家人子女接到厦门,但孩子的上学问题也成了困扰他们的心头事。

得知“拉面匠”子女入学困难,马成祥立足私营工会,向厦门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关于西北拉面馆少数民族子女申请入学的报告》。随后,20多个孩子就近入学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在厦门中山路经营了20多年拉面馆的韩海录一家,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韩师傅是第一批到厦门发展的化隆人,他加入工会后,听说孩子上学问题能解决,便把3个孩子从老家接到了厦门。“孩子们在这里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我家出了两个大学生。”韩师傅高兴地告诉记者。

20年来,共有450余名青海籍学生先后享受厦门教育资源,当前,130余名青海籍学生分布在厦门30多所中小学就读。

此外,工会成立21年来,为厦门青海籍“拉面匠”职工就业、权益维护等方面也给予多方支持和帮助,先后协调处理各种纠纷120多起,挽回经济损失400多万元。

扎根厦门 生活巨变

“拉面里面有乾坤,拉面里面有工匠。”如何提升“拉面匠”技艺,促使其更好发展也成为厦门市总工会一直思考的问题。长期以来,厦门市私营企业工联会、财贸工会、思明区总工会通过组织拉面比赛及各种技能表演,让“拉面匠”有了更多交流提升的机会。

“拉面是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技艺,是几乎每个化隆人都会的本领。”大胡子拉面馆的马占海说,“通过工会组织的比赛、表演,与有经验的师傅切磋,不仅能提升技艺,也是很好的交流平台。”

“‘拉面匠’感受到工会实实在在的关爱,增强了继续留在厦门创业就业的信心。”令马成祥最自豪的是,他借着工会的平台,成了在厦青海籍职工的好朋友,以及1100多名工会会员贴心的“娘家人”。

“看到乡亲们脱贫致富,扎根厦门幸福生活,特别有成就感。”青海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马吉孝前后3次到厦门调研,为“拉面经济”从厦门出发,发展到辐射全国的17万“拉面大军”点赞。他提出,希望青海籍的在厦职工能珍惜这个创业平台,更好地展现青海“拉面匠”的形象。

如今,韩海录和小儿子在厦门一起打理拉面馆,一家人其乐融融。比起创业之初的艰辛,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么多年过去了,一家人过上了安心日子,厦门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于灵歌

[责任编辑:王亚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