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革命精神 ——生命学子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2024-08-16 15:20:06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79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9年后的8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探寻革命足迹,弘扬爱国精神”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了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此次实践活动旨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始终赓续红色血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的重要指示。

实践队的成员通过社会实践,力图提出促进博物馆等红色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可行性方案,进一步推动红色教育的发展,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使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引导更多青年投身于传承革命精神的队伍中。李祖仪、孙天骄、邓晓璐、曾逸秋、王楚淇等五名成员共同参与了本次实践活动。

图为   五名实践队队员在馆内拍摄合照

实地考察完善实践内容

在活动中,实地考察成为重中之重。实践队员们提前抵达纪念馆,以观众的视角,通过跟随讲解员、使用讲解器、收听微信公众号语音讲解以及自由参观等四种方式,全面体验了纪念馆的教育效果。通过考察,队员们发现人工讲解时间大约为60分钟,而机器讲解的总时长为139分钟。然而,纪念馆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信息远超两小时所能涵盖。为进一步探究观众体验的矛盾点,实践队设计了问卷,针对散客进行调研,共收集到214份有效数据,并据此提出了初步结论。

图为 实践队队员对于如何完善实践流程进行讨论

问卷调查掌握一手数据

数据显示,多数参观者的预计与实际参观时长均在1至2小时之间,这与场馆提供的讲解服务时长相匹配。然而,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为何如此丰富的展览内容仅安排1至2小时的参观时间?这不仅可能表明游客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不足,也显示出纪念馆在吸引力上的提升空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来此旅游的游客实际参观时间往往略超预期,表明纪念馆仍具备一定的吸引力。

图为  参观时长的数据结果

在参观目的方面,大部分游客表示专程前来,也有相当比例的参观者是为了完成学校或单位的要求。少数人则是顺路参观。这表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场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已成为外地游客来京旅游的必访之地,并成为中小学和事业单位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然而,问题在于,这两类群体是否将参观视为一种任务,从而缩短了参观时间,并未深入学习展览内容?

图为  参观目的的数据结果

参观方式方面,大多数游客选择跟随讲解员进行参观。尽管讲解内容丰富,涵盖历史事件、文物和故事,但受限于时长,无法深入展开。而纪念馆的展示逻辑与中学历史课本重合度较高,进一步削弱了展览的差异性。为此,纪念馆需要在保持与学校教育联系的同时,寻求差异化,即充分发挥馆内实物展品的价值,提升红色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图为  参观方式的数据结果

现场采访得出可信结论

为更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实践队员还进行了现场采访。王阿姨是纪念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每天要为游客进行3至4场讲解。尽管已退休,王阿姨依然身体健朗,每天坐一个多小时地铁到宛平城讲解。她表示,自己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到有责任将革命历史传承下去。

图为  实践队队员对馆内观众分发调查问卷

在纪念馆对面的小面馆里,老板娘“阿庆嫂”回忆道,十几年前每天参观纪念馆的人不足100人,如今每日游客超过一万,尤其在暑假期间,学生成为主要参观群体,这种变化彰显了红色教育的重要性和社会影响力。

图为  实践队队员对馆内观众进行采访

通过采访,实践队员们总结了两点建议:首先,可以进一步完善视频展示形式,以更短时间传递更多内容;其次,可以加强实物展示,利用历史文物加深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历史理解。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重温总书记对赓续红色血脉的殷殷嘱托,实践队员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参观活动,深刻感受到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一步坚定了生科学子们开拓前进、砥砺奋斗的决心,更加坚定“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的决心与信心。

个人感悟

生科中外2301班李祖仪:作为此次实践活动的组长和宣传员,我深刻感受到组织和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参观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丰富的抗战历史,还通过与志愿者的访谈,体会到了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红色教育资源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播。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深感传承革命精神的责任重大,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为红色文化的推广贡献力量。

生科中外2302班孙天骄: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在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中收获良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深入了解了游客的参观体验以及红色教育的现状。尽管数据分析过程繁琐且细致,但每一份问卷背后都承载着重要的信息。这次实践让我深刻意识到,科研工作不仅需要耐心和细致,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红色文化教育的关键作用,并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关注这一领域。(通讯员:李祖仪)

[责任编辑:房家明]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