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慈溪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俞强: 守住自己,书写美丽

2020-11-28 21:07:46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慈溪诗人俞强撰写的《千瓯雪赋》与为我家乡象山县作的《象山渔文化赋》一文,引起记者关注。今晚,记者遇见慈溪日报社原社长许钰染,他向记者透露:俞强是慈溪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2017年《新诗欣赏辞典(新一版)》比之《新诗欣赏辞典》,选择的范围从1917——1987年扩展到1917——2017年,从最近30年间浩如烟海的新诗人和新诗里精选了极少的精英中的精英,精华中的精华。该书序言(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是新诗史上成绩最突出的时期之一,许多勇于探索的青年诗人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其中一些创作于万马齐喑的‘文革’时期)呼应了思想解放的时代精神。”“这次我们增补了当时的青年诗人北岛、食指、江河、欧阳江河、芒克等诗人及其作品”,也包括出生于“文革”时期,成长于改革开放新时期,19岁就开始诗歌创作的俞强及其他的《大地之舷》:

梦见大地之舷

满载五谷、风俗与农谚

在流逝的时间里沉浮

梦见弯曲的河道沉积千年的瓷片

被波光磨砺得更加质朴与沉着

发酵的阳光  披裹远方的村落

和每一个孤独的坡面

黧黑的泥土  黧黑的睡眠和古谣

弥漫在大地的肌肤内

祖先的经历被风中的麦芒静静叙述

被犁铧反复咀嚼的泥土

在植物的根须下长久沉睡的泥土

桃花。绿茵。黄叶。飞雪

这四季的波浪

在大地厚实的胸膛上  此起彼伏

饱览沧桑的天空下面

升起一道深黑的脊梁

1993.10.26

选自《绿风》1997年第6期

生活在慈溪这同一片蓝天下,我对俞强之名早有耳闻,1989年春天在市教育系统干部进修班里,因为俞强常来与诗友也是我同学华启钿一起讨论诗歌创作,我也第一次见到了年轻的俞强。10年后,因为就读浙江高师师资培训中心研究生课程中文进修班要撰写结业论文,我正在读俞强的诗集《食指和拇指》(作家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阅读着,感到了一阵阵快乐,收获了一份份美丽,于是几乎是不假思索地选择了评论这本诗集作为自己的作业,结果浙江师范大学的老师给我的论文《热爱美丽——读俞强诗集<食指和拇指>》评了不敢奢望的“优秀”。论文中有一段话:“俞强是我的同乡,一直在慈溪生活、工作、学习、写诗,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家乡的沃土里。慈溪的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文人,东汉高土严子陵,初唐书法家虞世南,南宋哲学家黄震,现代教育理论家杨贤江,还有后期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徐訏,‘九叶’诗人袁可嘉,著名散文家余秋雨,他们的成功和成名固然与故乡有着天然的联系,然而展现他们才华的舞台无一不在故乡以外的寥廓空间。而俞强作诗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的工厂里当工人,近几年才到家乡的报社里担负繁重的编辑任务,一向无缘浪迹四方,却也创作了高品位的诗歌。打造慈溪品牌的文化,俞强的诗集会成为一块重要的里程碑。”2002年,怀有热爱诗歌事业的一片赤子之心的七月派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牛汉先生介绍俞强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他与俞强从未谋面,仅凭文字之缘就伸手提携、激励地处海隅的文坛新秀。于今,俞强及其诗作《大地之舷》脱颖而出,入选《新诗欣赏辞典(新一版)》。

俞强的国画小品——《国色天香》

“竹”是俞强钟爱的创作题材

“大地之舷”—— 大地像船舷在宇宙穿行。俞强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意象!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孙琴安为该诗撰写的赏析文章中说:“言外之意,我们生活的地球,就犹如茫茫苍穹和星宿之海中的一艘航船,而他所梦见的,便是这艘航船的船舷。”我以为,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陆地就像海洋中的船。作为一个慈溪人,我以为,杭州湾南岸——现在称之为前湾——就是江南大地的船舷。 “满载五谷、风俗与农谚”, 这里,是鱼米之乡、慈孝之乡。不单在空间里运载,还“在流逝的时间里沉浮”。

“梦见大地之舷”——俞强做梦了——俞强说,那一年的7月,他应邀参加了《人民文学》杂志社在河北承德举行的诗歌笔会。在笔会上,他的诗作《我热爱无限美丽的虚空》,对时空中的美丽与热爱作了诗意的构建与抒情,受到了韩作荣老师的赏识与看重。随后作为笔会的成果发表在该年的《人民文学》上,并入选杨克主编的《九十年代实力诗人》一书。和去的时候一样,回来时他仍然乘火车。听着车轮撞击铁轨的节奏,他倚窗而坐,望着一闪而过的树木、小桥,城市、村庄,一边想着家乡,一边思索着那首有关天空的诗。后来他倦了,似乎做了一个梦。梦见大地像船舷在宇宙穿行。返回慈溪不久,他就写下了这首《大地之舷》。俞强说,这首诗得益于那次诗歌之旅,车窗中的所思所梦形成了这首诗的主体结构。天空和大地,故乡和远方,其实都是诗歌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的载体,将生活的有限转化成存在的无限。

21152217393435073_83.jpg

连续多年获得慈溪市优秀文艺作品“月季花奖”

慈溪是“秘色瓷都”,1987年,离西安100多千米的法门寺砖塔倒塌,唐朝的地下宫殿锁了1113年的铁锁打开了,地宫的中室,腐朽的檀木箱里躺着13件完好的秘色瓷,地宫里的《衣物账》上明明白白地写着:“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枚。”专家确认,“瓷秘色”就是千百年来只闻其名未见其形的“秘色瓷”。地宫后室发现了一个密龛,里面安放着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原来13件秘色瓷是用来供奉佛陀的。上林湖越窑遗址早在1988年就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闻名中外的青瓷文化是珍贵的地域亮点和历史传承。2017年,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确定了秘色瓷的生产地点在今上林湖核心区域的后司岙遗址,产品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可以完全对应。河道里“沉积千年的瓷片”,沉积的慈溪人民——中国人民的“质朴与沉着”。千百年过去了,发酵了的阳光,披裹着远方从汉唐走来的小小村落,沿着山坡建筑的越窑露着孤独的身影。

慈溪是唐涂宋地,杭州湾潮起潮落给人们送来了“黧黑的泥土”,形成了月亮湾似的“大地之舷”三北平原。俞强年轻时就与诗友们一起创立了月亮船诗社。牛拉或人拉的犁铧的“反复咀嚼”唤醒了“黧黑的睡眠”,“风中的麦芒静静叙述”着“祖先的经历”以及“在植物的根须下长久沉睡的泥土”,呼应了前面的“黧黑的泥土  黧黑的睡眠和古谣/弥漫在大地的肌肤内”。于是,象征春夏秋冬的“桃花。绿茵。黄叶。飞雪”“这四季的波浪/在大地厚实的胸膛上  此起彼伏”,这“大地”是活的,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

“饱览沧桑的天空下面/升起一道深黑的脊梁”。沧海桑田,一千多年来,创造了移民文化、围垦文化、青瓷文化和慈孝文化的慈溪人民在慈溪大地升起了一道巨人盘古那样的“脊梁”。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围过海塘的我,深深地知道,那“脊梁”为什么是“深黑的”……

《大地之舷》磅礴大气,韵美言妙,采用托梦言志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挚爱之情,并延伸为对大地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在《新诗欣赏辞典(新一版)》中,孙琴安评述:“俞强的佳作多有大气而精妙的特色,此诗具备了这一风格,读后的确能给人一种沧桑感、深沉感与厚重感。”

21153594877522102_83.jpg

已出版的部分书籍

我逐一细数过列入《新诗欣赏辞典(新一版)》的322位诗人,极大多数已经作古,与俞强有交集的几位,牛汉已如前述,还有韩作荣、叶延滨、西川等等,廖思平著的《袁可嘉研究》一书更是详细记录了袁可嘉与俞强的师生缘。1999年7——8月间,获悉俞强要出版诗集时,在纽约的袁可嘉正因患糖尿病、中风摔倒3次而精力衰弱,两个多月不能提笔,他读完了每一首诗,往往阅读10分钟就会昏睡,面对家人的劝说,他说:“我年轻时也是靠沈从文、冯至等前辈提携才出道的。这位青年诗写得不错,是个有潜力、有前途的青年,我要扶他一把。”最后他写成《诗贵升华》的近5000字的评论,对俞强的诗歌特色作了全面的阐发,他认为,俞强的诗“是知觉性与灵性的交集”“像别的诗人一样,俞强是热爱抚育他成长的大地、自然、阳光和乡亲的。但他着力歌颂的并不是它们的表面物质形态而是对他的肉体知觉和心灵启发,他的物质感后面总带有书写的电光。”该文发表在1999年11月23日的《文艺报》上。俞强至今珍藏着袁先生的信件50多封,时间跨度为1986年至2001年前后。这些都是袁先生读俞强诗歌的一些所感所想,有赞美诗风的,也有指出今后努力方向的,是为俞强批改的作业。在《大地之舷》这首诗的发表前后,袁先生为俞强这一段时间的写作感到由衷的欣慰,写了《向纵深开掘——读俞强近作有感》的评论在《绿风》1997年第5期上发表:“感他向内心开掘的力度加大了,深度也增加了,成绩显著,值得向读者推荐……”袁先生提携后学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与拳拳之心,至今还在诗坛传扬,更令俞强刻骨铭心。《人民文学》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韩作荣(1947——2013)曾为俞强的诗集《大地之舷》作序,说俞强“善于营造开阔与幽深的诗意空间 ”,说“俞强是个敏感的诗人,敏于发现又善于表达的诗人”“犹可说及的,俞强是一位独立写作的诗人,他不属于任何派别,默默地走着自己的诗歌之路,各种不同的写作方式似乎都和他有关,又似乎和他都无关,他没有禁忌,使其诗具有开放性,他又不随波逐流,在别人的阴影中生存,我想,这恰恰是诗人接近成熟,具有开创性的品格。”《诗刊》主编叶延滨为俞强的诗集《旧痕集》写的序言中说:“我从俞强的诗歌感到了诗歌的希望,俞强和他的诗歌展示了日臻成熟的中国诗坛上有越来越多具有个性鲜明的诗人——他们以独立的写作精神证明着诗歌独特的魅力,同时也以自己的诗歌证明着他作为一个诗人存在的理由。”和海子、骆一禾一起被誉为北京大学三诗人之一的西川曾两次致信俞强,说:“你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提出:“守住自己,可能是当代中国诗人们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21155161129774810_83.jpg

在慈溪龙腾画瓷

俞强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十月》《青年文学》《上海文学》《花城》等全国数十家文学刊物。诗作被选入《新中国五十周年诗选》《九十年代实力诗人诗选》《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中国作协多部年度选本等几十种选本,已出版诗集《食指与拇指》《钟形岁月》《旧痕集》《杭州湾组歌》《杭州湾,大滩涂》《在连接线》,散文诗集《画马》,散文集《滴水沧海》《俞强诗文集》,主编《天堑长虹:环杭州湾百年诗选》等,引起了全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一个人的地铁及其铿锵:俞强诗歌评论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中,还收录了冯骥才、高洪波、北塔、孙钿、张德强、乔延凤、柯平等一大批作家、评论家对俞强诗歌的评论,从多个方面对俞强诗歌的成就做了肯定,庞培建议俞强:“你全部的诗集都应叫:《镜葬》(多么美的诗集名,火焰一样明亮的字眼!)或:《大地之舷》!”俞强吸取了庞培的建议,果真出版了《大地之舷:俞强十年诗选》。当代实力派作家、《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2012年7月在《文学报》发表《慈溪三宝:青瓷、大桥、俞强》一文,说:“说起浙江慈溪这个地方,我会立即想起来三个符号:青瓷、杭州湾大桥和诗人俞强。青瓷是慈溪的古代文明的象征,杭州湾大桥是慈溪的当代经济高速发展的象征,而俞强,则是慈溪贡献出来的、唯一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诗人。这三个符号,从物质文化到文学与精神层面都有了,构成了我对慈溪鲜活的记忆与印象。”“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学地标性人物,慈溪当代的文学地标性人物,在我的眼里,就是诗人俞强……他持续二十多年的不懈的写作,创造了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而且,他还把内涵丰富的浙东地域文化元素,全都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与散文的写作当中,成为了一个从地域文化出发、又完全超越了地域经验的全方位的杰出汉语诗人。”“一个杰出的诗人正在我们中间,我们必须去正视创造出来的诗歌花园,正是他的作品,使一片经济发达、尘嚣甚上的浙东出现了精神与美的飞地。”

俞强是个内敛的诗人,对于这次入选《新诗欣赏辞典(新一版)》,他感到意外,感到荣幸的同时,又有前所未有的压力。他说:“只有保持清醒的认识,潜心文本实践,不断努力,才能不辜负这个选本。”

即将停止击键的时候,我仰望着在中国新诗寥廓苍穹中闪耀着的5颗慈溪星,想起了中国第一首新诗——胡适的《鸽子》:“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这多像《新诗欣赏辞典》和《新诗欣赏辞典(新一版)》载入的5位慈溪诗人,他们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伟大变革奉献了优异的答卷,也在慈溪的文学史和文化发展史上为后人留下了璀璨的篇章。(作者:方国祥     记者:洪斌荐读)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