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轻嗅徽墨香,非遗底蕴长

2023-09-01 13:42:01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2023年7月4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非遗+社会实践队数十人集结,我们跨越江湖、翻越山脉,穿越三省来到徽州,我们的第一站寻非遗之旅——碧山,去寻访徽墨工艺的制作。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在山中问答中这样写到。我曾经无数次幻想碧山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才能让“诗仙”李白如此驻足?经过曲折狭长的乡间小路,我真正到达村口豁然开朗,完整的碧山容貌才呈现在我眼前。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碧绿的秧苗在田间自由生长,抬眼望去是绵延的山脉和浮动的白云,青黛色与雾白色在空中纵横交错。碧山村口有一条寻不见源头也看不见末尾的河流,席卷着飘落的花叶向远处流去,再没有回溯的光阴,所谓非人间也是这番世外桃源般的光景吧。

我们今日调研的项目是徽墨,仅仅几步便又入小巷。来到这边才发现,房屋与房屋之间的距离大多是堪堪一人前行,幽静的小路往往充斥着冒险的意味,徽派建筑将我紧紧包围,小巷四通八达,须导航才能辨别方向。

山雨欲来前的闷热,让我有些心浮气躁。当老师正式开始讲解徽墨的历史背景之后,缓缓道来的故事和浓厚的历史底蕴仿佛有某种魔力让我渐渐静下来。

图为老师在讲解制墨的十一道工序。通讯员 李思琪 提供

老师主要讲的是油烟墨,也是我们这次研学的主体事物。这种墨由桐树籽炸出油来,倒入碗中,用灯芯草引燃,飘出来的烟到碗底进行收集的,这个过程叫做古法点烟。据说一盏油灯燃烧一天一夜才能取得几克碳灰,但是在燃烧过程中若隔的太久不去收烟,碗底的碳灰就会集结成块,而想要收集到细到纳米级别的碳灰就必须要不停的收灰。所以灯一旦点燃,就必须有人守着持续收灰,一碗扫下接一碗,一轮扫完又一轮。得到最后的碳灰也仅仅完成了制墨的第一道工序,果然这“一两徽墨一两金”不是吹的,我感叹道。

图为同学参观收集碳灰的碗及器具。 通讯员 李思琪 提供

老师详细的阐述徽墨的制作的十一道工序:练烟、浮选、配药、熬胶、活料、碾压、锤墨、木模的制作、晾晒阴干、上钠、描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一句“正宗的徽墨要求轻胶十万锤”,并拿了一块加温好的墨团亲自给我们演示如何捶打。单手拎起来都困难的铁锤要举起捶打上万次,我无法想象这是多么劳累的一个过程,不禁感叹工匠师父的坚韧的毅力。

图为老师为学生演示如何给徽墨描金。通讯员 陈蕾 提供

而我们此次研学的主要活动是描金。抬腕,用笔搅动金粉水,充分蘸取之后,点图到已经印好的沟壑纹路里——“金不换”。看似很简单的一个过程,下笔未与老师一般从容。因为生疏导致手抖,金粉水淘气的溢在外部,又恼又气。并非我想象的那样简单,这项工艺的传承也并非只有耐得住寂寞这一个特点,还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同样的动作重复上万遍,更需要切身的热爱和坚定的决心。当所有人全身心投入这一项工艺中时,墨香萦绕在我们身旁,深深吸了一口气,闻着文化底蕴的气息,凝神下笔。

细细描绘着,描绘的是工艺人为此奉献的一生;仔细摸索着,摸索的是后世人传承工艺的方法。

一块好墨要经历无数次锤炼,将文化、智慧、匠心浓缩入方寸之间,只有体验过一遍才能真正懂得它的含义。墨在历史的长河中兴盛了几千年,有了它文字才得以快速传播,有了它我们千年的历史文化才得以流传至今。而如今,科技步步发展,文字记录逐渐被电子数据取代,兴盛了千年的制墨工艺依然无法避免的走向了衰落。很多工艺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断层,科技的发展确实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让我们抛弃了很多繁琐的工序,但是同时也让我们割舍了文化传承的脉络,让我们放弃了沉淀自己的机会。千锤百炼,说的又何尝不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工艺的手艺传承人呢。

所以,兴龙老师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徽墨这一项工艺,每年都到各个地方去进行讲座,想唤醒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意识,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徽墨制作的传承中来。让沉睡在这个小村落里的文化醒过来,让墨香在历史的长河中延传下去,如同碧山周围的山脉,巍峨耸立,悠远绵长。(通讯员 李思琪)

[责任编辑:辛文]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