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门户网

走进抗战遗址,重温红色岁月,追寻先烈火热的足迹

2023-02-13 20:03:35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中国基层网2月13日讯  2月10日,湖南省绥宁县人武部、李熙桥镇综合文化站和镇团委一行数人,冒着早春二月凌冽的寒风冷雨,走进中国陆军军官学校二分校黄洋坪旧址,重温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激发火热的爱国热情。

1943年,日军侵占新化、邵阳。9月,日军进犯绥宁武阳,形势极其严峻。9月9日中国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全部转移至绥宁李熙桥镇洛口山村黄洋坪教学。入绥的学员是军校第十九期学员,一个总队1000多人。二分校迁入绥宁后,借用当地百姓的房屋建办公室、食堂、宿舍、弹药库、实物保管室和教室;利用院内空坪和荒田作为训练操场、靶场;在学校后山修建碉堡,设有岗哨;在学校的进口处和对面山上都挖了战壕,作临战备用。1945年4月,二分校迁至会同县,但原分校仍有部分留守人员。

20042986045838352_92.jpg

在绥宁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是二分校最为艰难的时段,条件异常艰苦,战局不断。他们没有像样的校舍、教室和宿舍,都是靠自己慢慢建起来的。他们都亲身尝到了“国破家安在”的辛酸,都始终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刻苦训练,时刻准备着上战场杀敌驱寇,为拯救和振兴中华民族命运作贡献,甚至牺牲年轻的生命。国难当头,绥宁也有不少热血青年先后参加了二分校的学习训练。二分校在绥宁迁建,为绥宁人民参与雪峰山会战准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和人员基础。

1944年8月,二分校师生在黄茅岭(今黄洋坪境内)与日军发生激烈战斗,上校教官孙承先受重伤病逝后安葬在学校附近,现孙上校的墓碑被当地百姓洗净后敬放在军校附近的广庙内,民族英灵供世代子孙供奉。

20050301056622445_92.jpg

据《绥宁县志》记载及当地老人讲述:1945年4月23日,侵华日军笫68师团第58旅团(即关根支队)3000余人由城步侵入绥宁关峡乡梅口村,企图强渡巫水进占长铺子,再沿巫水入攻洪江。国民革命军第26军44师前往狙止,战至次日午时,毙敌200余人。敌改向关峡、珠玉、白玉窜犯,与驻守珠玉的国民革命军第74军58师174团遭遇。当时国民革命军、学生军和当地村民一起,严阵以待,戳力同心,苦战一夜,日军败退窜向武阳。此战国民革命军10余人及少数二分校学生殉国。5月1日至4日,国民革命军第94军第5师在武阳歼灭日军第58旅团主力,毙敌1500余人,残敌溃逃至罗家铺、黄茅岭。此后,二分校师生和村民一直坚持战斗几个月,终于把日本鬼子赶出了白玉。1945年秋,因战争需要,二分校改迁,其留驻黄洋坪的师生及其家属陆续撤离黄洋坪。

二分校在洛口山黄洋坪办学的一年多时间里,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鼓舞着当地群众积极抗战,被日军连刺3刀而幸免于难的80多岁李宗开老人便是当时群众的代表。此后全村更是人才辈出,近30多年来,全村培养出包括清北在内的大学生300多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几乎“家家都有大学生”,甚至还有多名留美博士和县处级以上高精尖人才。

穿行在历史厚重的二分校抗战红色革命遗址,站立在青砖黛瓦鳌头屋顶的古民居,遥望历经烽火岁月沧桑挺拔的千年古银杏,我们久久伫立、凝思、感怀。(林道珍)

[责任编辑:袁通杰]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