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校社联动”:上外师生正着力打造 互促发展的高校-社区治理共同体

2024-05-20 14:34:36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撰稿人:董桓麟

习总书记曾深情寄语大学生:“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高校学生能否作为协同治理主体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

通过对学生、街道与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负责人等近40名人员的深度访谈,这些上外学生发现:高校与社区的互联互通大有可为。一方面,居委会苦于资源比较匮乏,在人手、规划、调研等方面都亟需新的动力,“遇到了很多的难题,需要通过更高层次的理论破解”;而高校青年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与创造性,也更了解先进的技术与治理理念,对现在的社区治理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可以起到“激活一池春水”的独特作用,以“社区规划师”“未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软件、硬件等各方面的社区共同体建设,更好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另一方面,社区本身就是最大的资源,社区中的人、景、事、物都是高校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学习、交流的部分。高校与社区互联互通将会给广大学子提供一个投身基层、服务社会的好渠道、好平台,能够促进高校学生走出“象牙塔”,更好了解社会现实、更好贴近人民需求,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奉献意识,展现新时代新青年的风貌。

因此,秉持“大学的社区,社区的大学”之理念,他们开展了“校社联动”社会参与实验。“校社联动”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执行主任、(全球)城市基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俞祖成教授倡议,由上外本科生王远宁、董桓麟、张嘉乐、郑文睿作为核心成员发起并培育的高校-社区共建平台,旨在将零散的互动系统化、将碎片的联动制度化、将片面的互动全面化,推动高校作为治理新主体完全介入到社区的治理进程中。目前,“校社联动”平台已有30余名上外学生加入。

他们发现,“现有的志愿服务项目次数少、时间短、碎片化,而且主动权都是掌握在团委或上级部门手中,大学生只是听从指令、领任务做事,多是充当志愿者的工具人角色,不能发挥自身智慧和价值真正参与到治理进程中”;而“校社联动”以持之以恒解决社区问题并长期监督落实为特色,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与实践导向,注重完整性、科学性与循序渐进,注重共同体营造。目前,“校社联动”逐步探索出了“一个平台,两类工作,三大机制,多主体参与”的模式,即在“校社联动”平台之下开展调研工作、服务工作,探索社区问题的响应机制、社区问题的解决机制、社区问题的交流与反馈机制建设,并吸引校团委、在地社会组织、基金会等多主体参与,共同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大格局构建。

14325856712835736_170.jpg

▲“校社联动”两类工作框架示意图

从2022年11月至2024年5月,“校社联动”主要实验场域为松江区中山街道与广富林街道。在北门社区,学生团队与居委会一道解决“熟人社会垃圾分类政策执行难”问题,历经半年,广泛收集楼组长、社区居民、志愿者、无业人员等社区不同人群的意见,深入了解社区垃圾分类现状与问题,给出了深入详实的政策建议,得到了社区肯定,目前正在推动最终政策方案的完善与落地;在茸梅社区,学生团队已完成“居民满意度调查优化”项目,着手开启“特色楼道建设”项目,借助楼道加梯的契机,充分调动起特色楼道居民走出家门、协商议事的积极性,带动整个社区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推动培育更加睦邻友好的社区文化,目前团队为特色楼道制作了“集思广益讨论会”流程海报,起草了楼道居民公约,更多的举措正在陆续落地,得到了居民们的高度认可;在悦都社区,学生团队正在与居委会共建“悦心园艺角”,在优化社区布局的同时,以园艺角为抓手设计宣传与各类活动,推动居民自治、积极参与社区生活,达到了“小支点撬动大地球”的效果;在银泽社区,学生团队正配合居委会共建“新质女性”项目,为社区女性提供量身定制的菜单式服务,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类培训,培育新时代下女性对文化服务,提升女性的综合素质,增强家庭和谐,进而推动整个社区的持续发展;在西子湾社区,学生团队正在设计“一老一小”关爱项目,进一步提高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感、幸福感,切实推进社区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保障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图为“校社联动”成员在社区工作

校社联动平台培育良好,实现了完善的自我管理与强大的持续生存能力。为了使学生团队管理和平台培育运行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校社联动”核心成员十分重视团队管理工作,制定了团队管理手册,在资金使用规范、安全出行、队内沟通、对外联络、品牌建设、推文制作、过程记录、绩效考核等诸多项目做出规范。“校社联动”不断孵化的过程中始终把长期生存能力摆在项目发展至关重要的地位。平台筹集资金的渠道主要通过各街道居民区、院校团委、基金会等组织的支持,并通过IP孵化打造文创等周边产品以供项目的持续生存。另外,“校社联动”平台努力推动各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参与社区治理之中。平台积极推动院校团委的参与,并借助团委的力量扩大社区治理的吸引力、参与度;平台展望各类在地化社会组织的参与,共同参与街区建设有关事项;平台积极展望媒体宣传,目前上海官方新媒体、上外公众平台、上外国关官网均进行了深度报道;平台还积极寻求专家等各类专业力量的指导与支持。

目前,“校社联动”依靠“校社联动in上外”公众号进行宣传,获得了10000+阅读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未来,“校社联动”将不断扩展联动场域,平台核心成员在俞祖成教授的带领下,奔赴黄浦区愚园路街道、杨浦区长海路街道等六街道一镇展开合作洽谈,将推动“校社联动”社会参与实验在上海市进一步开展布局。他们也将开辟一系列新项目,涵盖治理调研与服务。通过纵向深耕和横向拓宽,“校社联动”将逐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参考可应用的经验,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促进校社治理共同体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基层自治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基础。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办好民生实事和公共事务,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是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的显著优势。”“校社联动”联通高校与社区,蕴含无限的可能性与广阔的发展前景,或将成为社区治理的新模式。

14333800393964579_170.jpg

▲图为“校社联动”指导老师与核心成员合照

[责任编辑:房家明]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