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人信息为基础的精准诈骗逐渐成为不法分子盗取资金的主要手段。不法分子往往收买那些利用公益活动、商家信息、金融、支付机构等,在注册、下载、网上服务和交易过程中,大量收集的个人信息,进行和多次售卖……
以下是收集信息太随意,酿精准诈骗风险的具体案例。
买份保险却被盗走信息,某支付机构泄露上千万张银行卡信息,用户损失3900多万元。(中国人民银行披露信息显示,2015年1月某支付机构泄露上千万张银行卡信息,涉及全国16家银行之后半年多的时间里,由于伪卡形成的损失已达3900多万。)
骗子以免费送你为噱头,上门送货,一旦客户开箱查看商品,就会被要求支付高额的配送费和税款,如何客户拒收,骗者会采取人身威胁等手段强迫客户交钱,而所谓的奖品要么是假货,要么是礼品圈客户真要使用就会发现根本无法兑换。
某些商家打着“公益活动”招牌,精心设计“套路”。当你使用该商家免费送给你的服务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在使用商家的软件,成为了商家的会员,并与其达成“套餐”协议。三个月后,你将长期为参与“公益活动”买单……
系统、软件、应用等,收集信息太随意,一些公司内部员工下载大量用户资料,多次批量对外出售。在北京从事媒体工作的李女士,收到某国有银行短信通知称其在该行的账户变动短信通知,免费服务将在10月底前停止,如果希望继续得到通知,可以选择两元每月的收费服务,或者下载安装该行的手机软件免费使用,李女士无奈只得按下银行要求下载手机软件,然而安装过程中让李女士起了疑,手机提示这个软件会自动收取手机通讯录和地理位置信息,一个通知账户金额变动的软件要我的位置和通信录干嘛?如果信息泄露了谁来负责,这让李女士不能接受的事,银行解释称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伪基站和短信诈骗带来的资金风险,提升资产变动信息的私密性,同样的是短信通知服务,难道收费就会比免费的安全?手机软件收集这么多的个人信息,反而让我觉得更不安全。记者找来一部使用安卓系统的三星手机进行体验,发现安装过程中手机系统发出提示使用该软件会读取手机状态和ID,获取大概位置和精准位置,读取和写入联系人数据,而且只有安装和取消两个选择,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升级不直接开放上述权限,安卓系统的手机将无法安装此软件。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不仅是银行的金融软件,其他的软件也普遍要求开放地理位置通讯录等权限,而对于收集这些信息干什么,如何保存,并没有给出专门的解释,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大规模应用信息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过度搜集信息的现象,一旦保护措施不到位就会造成信息泄露,酿精准诈骗风险。
那么,应该由谁来监管这些打着“公益活动”招牌,精心设计“套路”而获取不义之财的商家呢?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具体情形来确定。首先,从活动场地来看,这些商家往往会选择可信度高,容易让参与者产生错觉的地方实施“套路”。如选择国家机关、军管区域、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场所开展“公益”活动。参与的公众大多是信任“该单位”才参加活动陷入“套路",因此,提供场所的所在单位应该承担起监管的责任;其次,这些商家往往还会选择一些大型的品牌,利用公众对这些大型品牌的信任度,来达到其收集信息,设计“套路”的目的。因此,这些大型品牌的运营商或经营者应该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关键,即:商家举着谁的旗号开展所谓的“公益活动”,谁就有责任严格进行监管,确保人民群众不会因为监管的不利而陷入“套路”或者造成个人信息泄露,酿精准诈骗风险。(贺子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