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怎样规范青少年对网络语言的使用

2018-10-17 11:34:0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访问:    

原标题:莫让交流变“尬聊”

日前,有调查报告称,现在有将近六成的青少年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甚至在一些青少年的作文中也出现了大量网络词汇,比如用“酱紫”替代“这样子”,用“神马”替代“什么”,用“886”替代“拜拜了”,用“尬聊”替代“尴尬的聊天”等。有很多青少年在接受调查时表示,网络语言既幽默好玩又方便沟通。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日益普及,网络门槛越来越低,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频繁地进行社交、娱乐等,大量网络词语也随之被新一代们创造出来。很多家长表示,孩子们的聊天中充斥着大量莫名其妙的缩写、生造词等,“看不懂,也不知道孩子们为什么乐在其中。”

实际上,青少年喜欢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有“身边的人都在用,沟通方便”“有趣好玩”和“随口可以说出来,不用去记忆”等原因。对此,有专家表示,青少年选择使用网络语言并不一定有思考过程,起因不过是“别人都这么说”。而由于缺乏理性的分辨以及合理的引导,很多孩子甚至滥用网络语言。比如近年来,在网络上常常能看见“吓尿了”“哭晕在厕所”等恶俗词语,网民们用粗暴的语气,故意语出惊人,制造浮夸效果,却被青少年不加分辨地使用。

由于网络语言对青少年来说是无差别使用的,一旦错用,极易造成沟通误会。若想规范青少年对网络语言的使用,首先要加以科学引导,让孩子能学会在合适的场合使用合适的语言。其次,广大青少年的家长要积极、主动地降低“手机依赖症”,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们的需求。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是,每到吃饭时间,家长和孩子往往一人抱着一个手机,各看各的,缺乏交流,有的家长更是美其名曰“陪孩子写作业”,却捧着手机玩游戏、看视频。家长尚且不能抵御虚拟世界的诱惑,又如何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对于网络语言,一方面我们要饱含宽容之心,拥抱它、理解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正视恶俗词语对语言文化的伤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莫让交流变“尬聊”。

[责任编辑:陈梦洋]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3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