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在讲解实践中体悟南师教育家精神内涵

2024-09-27 08:13:00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捧着一根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教育科学学院田南楼前伫立着一尊陶行知先生的雕像,其上镌刻着这位南师教育学科先驱者一生的教育信仰。当然,在随园不止这一尊雕像,1号门前的“随园”石碑,大草坪前的“校训”石碑,德风园的孔子雕像,贻芳报告厅附近的明妮·魏特琳雕像,心理学院的高觉敷雕像……随园大大小小的石碑和雕像10余座,可是借口于学业繁忙,每日行色匆匆,我对这些石碑和雕像的历史内涵熟视无睹。

图片1:在陶行知雕像前

改变的契机来源于今年7月加入“寻遇杏坛,心随园动”暑期社会实践小组。我们实践小组致力于通过对南师大随园校区的园史、校史、人史的讲解,将历史与教育家精神有机结合,在随园古韵中,在南师发展中,在南师教育人中,挖掘并弘扬教育家精神。

在前期准备讲解稿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南师大的档案资料,包括随园的历史、建筑、南师的起源等等,但是仍觉文字的干瘪以及我与这些文字的脱离。于是,我和实践小组的伙伴们,决定用双脚丈量随园的每一寸土地。随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仿佛都活了起来:行礼于孔子像,我仿佛听到了这位至圣先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谆谆教诲;致敬于魏特琳女士,她张开双臂保护数万妇孺免于日本兵屠杀的情景浮于脑海;走在石子路上,我感受到了百年前同样走在这条路上的陶行知、陈鹤琴等大师赋予南师教育人的重任……在一次次的讲解实践中,在不断打磨讲解稿的过程中,我对南师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有了自己的理解。

图片2:在孔子雕像前

关键词一:人道精神

魏特琳女士作为金陵女子大学的教务长,在日本全面侵略南京之时,她都冲在前面,保护难民,忍辱负重。“我们宁可在未来面对破损、玷污的四壁,也要为这些来我们学院的妇女儿童提供人道的服务。我们绝对不能对他们关上大门。”在魏特琳女士的坚持下,小小的随园曾经收纳了15000名妇女和儿童。她在临终前说:“如果能再活一次,还要为中国人服务,中国是我的家。”她的墓碑上醒目的刻着四个汉字——“金陵永生”。她虽不是中国人,却为中国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她一生未育,却在南京有一群孩子……

图片3:在明妮·魏特琳雕像前

人道精神不仅跨越种族和国籍,也跨越着阶级。南高师教育专修科首任主任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普及平民教育,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社会”等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就是要唤醒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就是要为人民大众争人权,争民主,争自由。

关键词二:厚生精神

“正德厚生”是南师大的校训,特别是“厚生”精神是南师精神的核心所在。“厚生”除取自《尚书》外,更沿袭了金陵女子大学的校训。金女大校长吴贻芳先生这样解释“厚生”:“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加丰满。”“厚生”精神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期望和寄托。私以为,“厚生”意指厚待人生、厚待学生、厚待苍生。作为人,我们要善待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作为教师,我们要热爱学生,引领学生成长;作为公民,我们要推己及人,奉献自己,服务社会。

“中国儿童教育之父”、南师大学前教育学科奠基人陈鹤琴先生一生热爱儿童,奉献儿童。1982年6月1日,陈鹤琴先生坐轮椅与夫人一同前往鼓楼幼儿园,与小朋友欢度了他生命中最后一个儿童节。不久,他病情加重,在朋友来探望之际,虽因病重已不能说话,但他用笔在纸上写下歪歪扭扭几个字:“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这是他一生践行的九个字。

关键词三:苦行精神

南师大起源于1902年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当时的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到如今的“正德厚生,笃学敏行”,始终坚持如一的便是“苦行”二字。“行是知之始”,南师教育人在对教育孜孜以求的中,不停留于理论,更在艰苦条件下用行动践行教育信仰。

陶行知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陈鹤琴创立南京鼓楼实验幼儿园,吴贻芳为抗战多方奔走,高觉敷大胆改革师范教育的课程,鲁洁引导了我国新世纪小学德育课程改革,朱小蔓负责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建设……一代又一代南师教育人,苦中作乐,苦中前行,推动南师乃至中国教育的发展。

图片4:历次活动剪影

当然,教育家精神内涵远不止如此。习总书记在2023年教师节前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包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除此之外,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在薪火相传中,更发扬着其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谱系。“人道”“厚生”“苦行”乃至“爱国”“仁爱”“弘道”南师的教育家精神仰之弥高,钻之弥深。作为一名教育学原理专业的研究生,不仅在此次实践活动中,更要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弘扬并践行教育家精神,争做“大先生”。

文/ 姜珊

图/ 金雅倩、郭林娟、马丽娜、邹晶、叶含情、高舒、张雅杰等。

[责任编辑:房家明]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