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绿水青山变金山”: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生

2024-08-30 15:58:24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作者:焦方淑、林晓雨、姜伟、李月、刘梓瑶

7月16日,青岛农业大学“探寻农耕文明,共语乡村振兴”实践队深入青岛崂山脚下的青山渔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农耕文明探寻之旅。此次实践旨在深入了解青山渔村的生态资源、历史文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振兴情况,宣传保护与发展并存、生态与经济共生的青山渔村,并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青山渔村位于崂山太清游览区北侧,是一个拥有近600年历史的古老渔村。三面环山、一面朝海的独特地理位置赋予了青山渔村与世隔绝的宁静与美丽。青山渔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根据当地村委会人员的介绍,团队成员了解到青山渔村曾是一个以渔业为主的贫穷小渔村,村民生活艰苦。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青山渔村逐渐转型。从1965年开始,村民开始养殖海带、扇贝、海参、鲍鱼等海产品,1990年代又开始种植山茶。依托太清景区的优势,青山渔村发展了民宿、农家宴等旅游项目,经济快速提高,村容村貌大幅改善。2013年,青山渔村被国家誉为“中国沿海最美乡村”。

实践团队沿着规划好的路线首先参观了青山渔村的标志性建筑和自然景观,包括青山渔村牌坊、红瓦绿树的传统民居、碧海蓝天的海湾以及错落有致的梯田等,无不彰显着青山渔村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底蕴。

接着,实践团队来到了青山村村委会并通过与工作人员的访谈进一步深入了解了青山渔村。青山村村委会人员在向实践团队成员进行介绍时指出,茶叶产业是青山渔村关键的经济支柱之一,该地区的许多居民依赖茶树种植作为其收入来源。得益于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地理优势,青山渔村的绿茶拥有更长的日照时间,从而保证了其卓越的品质。据统计,青山社区目前种植绿茶面积超过400亩,加之合作社的茶园,年产量稳定在6000斤左右。茶叶的种植与加工,已经成为当地村民增加收入的显著渠道。

图为实践队在青山村村委会进行人物访谈与资料收集 林晓雨供图

对此,实践团队走进锦云春茶业有限公司,品尝了独具特色的崂山茶叶。青山村的茶叶产业发展至今已有数十年,依托背山靠海的地理优势和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现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特色产业之一。青山村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不断提高茶叶品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在参观过程中,团队了解了崂山茶叶的加工过程和茶叶的营养价值。茶叶清香,茶水甘甜,这里生产的绿茶、红茶等系列产品,都深受消费者喜爱。

图为实践队参观锦云春茶业有限公司 李月供图

茶业发展对青山村的意义不言而喻。茶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一方面,茶叶产业带动了村民就业,提高了村民收入。另一方面,茶业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兴起,如茶叶包装、销售、旅游等,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近年来当地弘扬传统茶文化、致力于推动高质量茶产业的发展。这种综合方法不仅延长了产业链,还帮助塑造了乡村文旅的新生态。总之,青山村茶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今后的日子里,当地也将继续发挥茶叶产业优势,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让渔村茶香飘满大地。

崂山茶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崂山茶作为青岛乃至山东茶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它不仅是青岛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青岛茶文化的重要载体。青岛茶文化源远流长,崂山茶的制作技艺、品饮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诗词歌赋、民间故事等共同构成了青岛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了青山码头,通过渔民了解到青山渔村的居民主要职业分布为海水养殖业、旅游业和远洋捕捞。渔业是青山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同时,当地还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如扇贝、海带、海参等,这些海产品不仅美味可口,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图为实践队参观渔村码头 焦方淑供图

由于近海渔业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远洋捕捞业的发展,青山村的渔业主要以微养殖(贝类)和渔民小规模捕捞为主,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青山村大部分渔民端起了“旅游饭”。保留传统渔家生活的原汁原味作为旅游特色来吸引游客,小规模自给自足式的捕捞给渔家宴和小商贩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收入。

图为实践队进行大合影 林晓雨供图

通过此次实践,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青山渔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当地政府和村民秉持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及“全域皆景区”的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起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同时,青山渔村还积极推动崂山茶业发展,弘扬源远流长的青岛茶文化,向更多的人展示传统村落青山渔村的魅力。

[责任编辑:房家明]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