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深入党纪研习,传承红韵清风”实践队前往长汀县瞿秋白烈士纪念馆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2024年7月10日下午,在指导老师刘碧强、叶勇、段锴丰的带领下,福州大学“深入党纪研习,传承红韵清风”实践队来到长汀县瞿秋白烈士纪念馆调研参观,追随革命先烈足迹,弘扬优秀红色文化。
(图1实践队成员合影)
实践队邀请长汀县瞿秋白烈士纪念馆的讲解员为队员介绍瞿秋白先烈的生平事迹。在调研参观中,讲解员谈到瞿秋白先生“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是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名言,感人至深。同时还讲到,瞿秋白先生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和宣传家,他同时也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奠基者之一,著名的《国际歌》就是翟秋白先生翻译的。从鲁迅先生赠与他的联语“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我们便可对其在革命文学方面的造诣之深厚窥知一二。1935年2月瞿秋白先生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同年6月在长汀县英勇就义,年仅36岁。
(图2瞿秋白烈士名言)
公元1917年,瞿秋白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期间,他组织领导俄专同学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21岁的瞿秋白以特派记者的身份赴苏俄采访,报道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1923年,瞿秋白在《新青年》(季刊)上首次公开发表由他译配的《国际歌》,其中,音译的“英特纳雄耐尔”不仅解决了中外文歌词音节不匹配的问题,还使得中文版本和西方各版的发音保持一致,更显世界无产阶级大团结之势,从而达到“万口同声、情感交融”的效果。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身穿中式黑色对襟衫、白色及膝的裤子,一路高唱《国际歌》,走向长汀中山公园,后盘膝而坐,英勇就义。至今,其革命之大无畏精神仍留在汀州大地上,存在人民内心深处,历久弥新。
(图3实践队成员学习了解瞿秋白烈士生平)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来到瞿秋白关押处。一间阴暗的屋子,屋内一张老旧的桌子和一把破败不堪的椅子,瞿秋白就是在这样一个简陋的地方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面对国民党人的劝降,他总是严词拒绝,并写下“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的绝命诗。
(图4瞿秋白同志关押处)
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实践队来到“诸夏怀霜”部分。短语“诸夏怀霜”出自鲁迅编辑的译文集《海上述林》的出版社名。其中,“诸夏”指的是中国,“霜”为瞿秋白原名,顾名思义,即全体华夏儿女共同缅怀瞿秋白同志。在此部分,我们看到毛泽东主席对瞿秋白同志给予的高度评价:“他在革命困难的岁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先烈们或于战争中浴血奋战,或于纷乱中激扬文字,方有“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之局面。为缅怀瞿秋白烈士,强化广大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意识,长汀县建设的占地580平方米的瞿秋白烈士纪念馆,将瞿秋白烈士纪念碑、瞿秋白烈士就义地连接在一起,持续推进革命文化新传承、新发展。
(图5讲解员为实践队介绍“诸夏怀霜”部分)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队队员对于瞿秋白同志的事迹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对于共产党人的精神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长汀县将瞿秋白同志的生平同现代智能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展厅视频“秋白之死”,以可视化的方式让参观者更直接地感受先烈向往真理、追求真理、传播真理、捍卫真理和为发展真理而不懈奋斗的可贵品格。这不仅是对革命文化的传承,更是在顺应科技发展之势的基础上对革命文化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