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中心运行两年来,我市整合市域内各类资源,完善信访、调解、仲裁、诉讼等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着力打造功能更全、服务更优的治理平台,让群众“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一站式”解决群众诉求,有效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整合资源—— 组建“人才资源池” 形成指挥调度“神经中枢” 以往的矛盾纠纷化解,停留在分散和碎片化阶段,导致很多矛盾得不到及时调解,使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基于基层治理中暴露的短板,2022年8月,市委、市政府从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的高度,率先在全省建成了占地面积为3772平方米的市域社会治理中心。 据介绍,市域社会治理中心注重纵横结合、行专结合和特色融合,致力打造一个专业化、系统化的治理平台,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及时化解群众纷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市委政法委统筹协调,整合信访接待、法律援助、行政复议、社会心理、人民调解、诉前调解、公证、仲裁等19个单位入驻中心,组建由办案法官、法律咨询专家、调解能手、信访干部等组成的“调解人才资源池”,形成矛盾调解指挥调度的“神经中枢”,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综治中心三大业务板块,实现对群众合理合法诉求的“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解决、一条龙服务”。 切分板块—— 让群众上得了门 找得对人 解决得了问题 市域社会治理中心有6个办公楼层,第一层是信访接待和调解场所,入驻8家单位;第二层是社会心理服务和民商事纠纷预约办理场所,入驻2家单位;第三、四层是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入驻5家单位;第五层是办公场所,入驻2家单位;第六层是市委社工部和市综治中心,入驻2家单位和多个调度、研判、会议功能区。市委对中心所有入驻单位的职责进行了初步整合,整合相关联的部门职能,优化中心布局,尽可能方便老百姓办事,形成三大主要业务板块。 具体为:第一个板块为市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通过集中办公、机制对接,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起来,发挥市域内资源多、力量强的优势,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调解与信访业务的融合;第二个板块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主要汇聚专业部门与社会力量,通过拓宽渠道、多元参与、源头预防,尽可能提供全方位、多层面的法律服务,让群众的诉求都有可以解决的渠道,有效预防问题发生;第三个板块为市综治中心,主要负责网格排查和部门联动的结合,分析研判、风险预警、指挥调度,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有效防范市域内的突出风险隐患。 建成后的市域社会治理中心,一个窗口无差别受理群众的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和投诉事项,用好律师、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等力量,以解开心结推进矛盾问题的解决,让群众上得了门、找得对人、解决得了问题。 七步闭环—— 一口进出 闭环管理 全链条服务 力量整合到位、业务板块切分之后,如何让市域社会治理中心进入高效运转轨道,中心推出了“一口进出,闭环管理,全链条服务”的运行机制。 整个中心所有事项的运转,包括信访、民商事诉讼、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心理咨询、全科网格事项5大类事项,初步融合了“一体化”的工作流程,一口承接、限期办理、定期汇总、按月研判。 中心坚持“调解为先、科学分流、诉讼断后”原则,把矛盾纠纷联合调解、非诉讼化解机制挺在前面,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中心吹哨,部门报到,通过联合接访、联合调处、访调对接、律师参与等方式,实现对群众合理合法诉求“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解决、一条龙服务”,形成反映事项统一接待、统一受理、分类处置、及时交办、严格督办、限时办结、回访反馈七步闭环流程。 在运行机制上,中心遵循四个步骤:一是群众到中心反映诉求,由中心窗口统一登记,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转到进驻中心的单位接待处理,对可以当场处理的直接办理;不能当即处理的,在规定期限内办结;对属于进驻中心之外的单位职责范围内的事项,由中心转送或交办至有关单位,督促办理。二是对上访群众人数多、规模大的集体访,通知有关单位直接到中心,开展联合接待处理。三是对于疑难、复杂或跨部门的信访事项,由中心协调调度、联合接待,推动信访事项快速办理。四是对于影响较大的信访事项,由信访部门提交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分析案情,明确办理责任,并推动落实。实现了从“专科受理”向“全科受理”转变,从“单部门办理”向“多部门协同办理”转变。 小平台,大服务;小中心,大治理。市域社会治理中心运行以来,把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和处置在市域之内,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积累了“晋城经验”,形成了晋城模式。截至今年6月底,办理信访事项4955件次,审结司法确认案件3389件,调解诉讼纠纷5271件,办理援助案件744件,公证事项3072件,仲裁案件828件,心理咨询1680件,受到了广大群众赞誉。 往期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