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实践秉初心,微光凝希望

2023-08-31 17:34:48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2023年7月16日-25日,东南大学仙山艺梦实践团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开展了为期10天的三下乡活动。实践前5天,团队于思源实验学校进行了涵盖多学科领域的支教活动;实践的后半程,团队深入实地调研,通过彝绣、根雕、彝人村落岔河村等探寻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不断夯实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激发勇担时代重任的历史主动。



为期5天的短暂实地教学,团队坚持输出精品、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及方式——涵盖人文思想、艺术理论及实践、科学知识及实践在内共计52节课次的教学,每天至少40分钟的体育活动时间以及破冰、结营活动,深入校园,站上讲台,与孩子共程,与学校共频,与时代共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和孩子们及部分家长老师深入交流,团队认识到了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在投入文化供给的同时需要注重培养对乡村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岔河多妩媚,彝风恋旅人

7月21日在南华县岔河村,团队探询了“何以为家,何以为根”的时代命题,有助于更好掌握未来动向,把握时代旋律。盛大的彝族婚礼、院房中飘出的彝语、精巧科学的传统建筑,都构建了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同时在和阿爸阿妈的交流中,团队也看见了乡村发展过程中真实存在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困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南华目前已经打开了不少宣传渠道,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南华县岔河村会在共同奋进的路上迈向新的时代征程。



匠道拾遗,朽木可雕也

7月23日下午,仙山艺梦实践团来到根雕省级非遗传承人刘龙兴老师的家中,参观了刘老师的雕刻工作坊、成品展示馆,并详细地为实践团展示根雕制作的部分流程。刘老师满怀深情地介绍了他从“徒”到“师”,从学艺到“守”艺、“传”艺的过程。“从临摹到创新,这是一条必由之路”“沉下心来,时刻寻找灵感,时刻保持手感” 龙兴老师在采访过程中金句频出,不仅是在说艺术,更是在说人生哲理、乃至国家发展的道理。



一针一线,“绣”出千年至善风华

7月24日上午,东南大学仙山艺梦实践团的成员来到南华七彩彝绣工作坊和至善彝绣馆,深度了解彝族文化,感受彝绣艺术的魅力;聆听东大对南华定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实地参观彝绣绣制的过程,并尝试自己动手操作。在七彩彝绣工作坊,团队见到了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丁兰英老师。丁老师热情地招待了来访的同学们,亲切地说,“每次看到东大人,就有种接亲人回家的感觉。”这是东大与南华的羁绊,也是东大人与南华人民跨越千里的情谊。



仙山艺梦实践团通过走近社会、躬身实践,增强发扬斗争精神的内在自觉、厚植保持奋斗激情的力量源泉,用青春的激情奏响“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时代强音,用青春的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功崇惟志,仙山艺梦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辛文]

相关内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