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华中科技大学:桂韵山歌唱不衰,红色记忆永留存

2023-07-27 17:41:48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歌圩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瑰宝之一,是壮族文化重要的传承载体,是壮乡儿女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特殊表达形式,体现了壮族人民辛苦劳作、艰苦革命的奋斗精神。为了更好地展示山歌中的红色基因文化,树立传承意识,同时发掘红色山歌在数字化新时代下发展的可能性,推动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循声觅道,歌圩悠扬”实践团队于7月20日--22日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地人民对红色山歌文化发展的需求和建议,探索在数字化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弘扬与传承红色山歌故事。

东兰是一方红色热土,是著名的少数民族将军之乡,被誉为“没有围墙的革命博物馆”。在三石镇泗爷村弄沙屯,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红军山,据历史记载,大革命时期,中国早期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通过山歌发动人民群众加入革命队伍中来,由此形成了以弄沙为核心区的东山革命根据地。“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近几年来,由弄沙籍红军烈士后代自发筹集资金,打造了弄沙红军园,成为弄沙红军山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山的复原重建,让红色之魂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其遗留下来的红色山歌更是拥有了良好的承载体。“革命先烈永流芳,到红军山拜先贤;这里人杰地灵,好山好水出英豪。”因此,实践队将弄沙红军山选为此行的第一站。

走在盘绕于崎岖山间的红军道上,看着各节点展板上的解说词,登上屹立于弄沙最高峰顶的红军纪念亭,实践队员们似乎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在革命斗争过程中,革命先辈除了拿起刀枪进行武力反抗,更是运用当地山歌的形式来宣传革命纲领、唤醒民众、鼓舞斗志,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及土豪劣绅的罪恶,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宝贵的红色精神财富。“四面农军齐出动,攻打东兰好比虎下山,衙门的贪官土豪魂魄掉,纷纷逃命一溜烟......”1923年,农民武装第三次攻下东兰县城后,韦拔群即兴创作了这首《四面农军齐出动》来赞颂农军的神勇。解说牌上还向我们介绍了其他几首革命时期留下的红色山歌。

图为前往东兰的实践队员合照。 韦莉 供图

实践队员们在攀登红军山前留意到,山脚旁有一处隧道,名曰“弄沙隧道”。据带领队员们来此地的本地人介绍,这条隧道是山后的村民为了与外界更好的联系,花了数十年时间凿出来的,而这些村民,就是在大革命时期奋勇抗战的革命烈士的后代。“如果没有这条隧道,他们从村里出来要翻越这座高山,现在十分钟的距离要花上两个小时,还很危险。”穿过弄沙隧道,驻足于镌刻在隧道口石壁上记录弄沙隧道建设历史的简介碑前,实践队员们由衷赞叹弄沙的红军精神从未磨灭,这群永不言败、铁骨铮铮的红色后人捡持起当年的铁锤钢杆,引燃石炮,一点点打通了今天的弄沙隧道。正如后世编写的山歌中唱道:“提起民国十八年,哪敢想到有今天”。

图为实践队员在弄沙隧道内。韦莉 供图

“列宁岩办讲习所,右江青年去报名。跟随拔哥闹革命,贫苦农民得翻身”。接着实践队员前往第二站——列宁岩。列宁岩位于东兰县武篆镇,当年,韦拔群在这里开办了广西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许多农民运动骨干,为广西的早期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列宁岩上,“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原址”这醒目的11个红色大字,和豪迈的武篆革命山歌一起,宛如火种洒下大地,成为延绵不断的信仰源泉,造就了这片红色热土。讲解员为实践队员们讲述了韦拔群同志志向的转变、建立农讲所的初心、农讲所最后的结局等故事,队员们不由得敬佩韦拔群同志的决心与前瞻眼力,也体会到了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革命战士们闹革命准备工作的不容易。

图为列宁岩远景。 韦莉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在列宁岩内听讲解员讲解。 李雨露 供图

“蛟龙武篆飞仙游,文运魁星下凡楼”。实践队员随后前往第三站——魁星楼。一代伟人邓小平四进东兰,成立红七军,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点燃燎原之火,其中魁星楼功不可没。魁星楼建于1907年,位于东兰武篆镇,是右江农民运动的指挥部、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和指挥中心。楼里至今保留着当年红七军前政委办公室和军长张云毅、政委邓小平的卧室陈列。邓小平在此楼上起草了《土地法暂行条例》、《共耕条例》等指导性文件,并撰写了《党的建设》等具有深远意义的教材。在魁星楼外的一处广场上,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邓小平先生当年不远万里到东兰来指导革命这件事,专门建造了“邓小平与韦拔群握手铜像”,站在两位优秀革命人的铜像下,此地此景好似一方红色,实践队员们深深感受到了当地原创山歌里所唱的“寻求真理多磨难,虽死犹荣孺子牛”这一豪迈之气。

图为魁星楼远景。 韦莉 供图

“山歌好比春江水,一浪推着一浪高”。红色山歌的核心在于山歌,此行必去寻山歌声脉,恰巧碰上东兰的壮族“六月六稻神节”,实践队员们决定将巴畴乡安桃村定为最后一站。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红水河流域的壮族人民都会举办稻神祭祀活动,称“六月六”稻神节,又称作”芒那节”,“芒”“那”分别是“神”和“水,田、水稻”之意。“六月六”稻神节的民间习俗传承至今,其主要活动为“招稻神”、“祭娅王(稻神)、庆稻神”三个内容。在与当地村民和村干部的谈话中队员们了解到,为了保护当地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坚持“党建引领·文化振兴”发展理念,以打造红水河党建示范长廊为基础,把各方力量有效组织起来,让这个偏远的小镇变成网红打卡地,激活本地特色非遗资源。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当地村民。韦莉 供图

结束参观后,实践队员们回味着踏过的红色土壤、听过的红色旋律,并开始着手进行关于“红色山歌与红色文化发展情况与未来前景”的调研。本次问卷发放1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份。

实践团队在调研走访中得知,东兰人民对红色山歌的形成文化具有强烈认同感,不管是演唱者还是听众都会由衷地对这种山歌文化产生共鸣,可见其蕴含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但也发现,多数群众只知道这种传统的山歌形式,但并不了解其演唱方式和具体内容,不外乎晦涩难懂、与现在的流行音乐传播形式几乎不相干、不感兴趣等原因。

“这些山歌唱法太难了,我从来没学过根本唱不来。”“那些都是歌唱家的事,我们老百姓哪用得着这些,想听就去听歌会就好了。”从调研开始前,实践队员们就已经预见了“传承和弘扬困难”这一可能性,提前草拟了一份能在数字化大背景下运用传媒来传播红色故事、更好地传承红色山歌的数字化平台方案,在逐步调研中更是应证了这一猜想。因此,实践队员们将这份方案分享与当地人民,没想到反响意外的好——“现在都是用手机来打发时间了,这样的平台互动能让我更好地接受。”“变得通俗易懂就可以理解这些山歌的内容了。”这让实践队员们对此方案信心大增,也帮助队员们探寻更好的传承手段。

一条红水河,几代家国情,红色山歌唱响这片大地,红色故事传颂新的时代,本地调研更坚定了本团队对红色山歌价值的肯定,也鼓舞了队员们在未来更好地传承红色山歌文化,完善手中的数字化平台方案。

[责任编辑:辛文]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