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我从条件优越的县城来到艰苦偏远的落尾村,面对部份干部群众怀疑的目光,我的眼中泛起了泪花,但想到临行时父亲“如同嫁女”的叮嘱和自己“扎根农村,重塑自我”的初衷,我暗下决心:没有吃不了的苦,必须让他们刮目相看!凭着坚定的意志支撑,我动员最大的热情安定下来,迅速融入村民中,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12月,我第一次来到对接的贫困户家中。走进院坝,那黑黢黢、脏兮兮的破木门边儿上,一个老人佝偻着身子,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皱纹;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儿,里里外外的在忙活着“煮猪食”;另外还有一个中年男子衣衫褴褛、不修边幅,目光呆滞地望着我这个不速之客。走进里屋,锅未涮碗未洗,墙角堆着破旧的衣物,床上灰黑色的被条、泛黄的枕头,不时飘过一股刺鼻的味道。破败腐朽的家,着实让人心头发酸。根据走访了解到,老人姓李,已经70岁了,患有严重的风湿,他有两个儿子,妻子走得早,小孩是他的孙子。因父亲和爷爷无人照顾,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学校念书变成了他的一种奢望,一来二去的他开始跟我“调皮”起来,有一次,他朝着学校的方向跟我讲:“姐姐,我想读书,我想看好多好多的漫画书……”话讲到一半,小家伙的讲话声被爷爷打断:“同志,扶什么贫啊,我们这个家是救不起来的了,3年前,娃娃的父亲得了精神病,生活无法自理,我管不住他,只能把他锁在屋里,他出来了会乱打人,媳妇被打跑了,就连小儿子家的娃娃回来过年也被他打伤,现在小儿子一家也不敢回来”。看着这样一个“无可救药”的家庭,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甚至想抽身离去,甩掉这个“包袱”,可我是一名帮扶干部,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怎么能打退堂鼓呢?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个家庭,让患者接受治疗,让孩子回到学校。通过一次次耐心的走访劝说,老人和孩子渐渐接受了我,从起初的“爱答不理”到现在的“掏心掏肺”,我和老人孩子变成了亲人,在征得老人的同意后,我联系了县城的精神病医院接走他患病的儿子,又把小孩带进了学校,给老人争取了农村低保。春节前,我以高于市价很多的价格买了老人喂养的猪,直到现在我依然忘不了老人家一只手攥钱一只手拉着我,边哭边说谢谢你了姑娘……
落尾小学拆除后因种种原因迟迟未能重建,只得租用简陋、昏暗的毛坯房上课,我不顾自己的身份和重重困难,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争取,很快促成了开工。由于乡村缺乏英语教师,我向校领导主动请缨,义务的为学生开设英语课程,并自费为学生们购买了学习用品,一个月不到,这群根本不知道英语为何物的孩子已经能唱字母歌,能读写简单的单词,有个学生还用稚嫩的声音跟我说:“老师,你说我以后是去美国呢还是英国呀?”每天上课之前这群孩子会从教室飞奔到桥头迎接我,在他们的眼里我看到了期待与渴望;每次回县城,学生家长们总会抱着刚从地里摘的茄子、辣椒、白菜使劲的往后备箱里塞;村委会对面的老乡端着热气腾腾的红薯站在家门口大声的喊着:小赵,小赵,快来,今天这个红薯甜得很哪……去年,班上的21个孩子一个不落的升入了镇上的初中,直至今日,我的“学生”们仍然与我保持联系,时常把自己的成长进步同我分享。在这些让我感动落泪的瞬间我知道了选择基层,选择奉献,选择在最美的年华来到农村,不虚此行、不枉此生!
党旗所指,青年所向,脱贫攻坚是最好的试金石,青年朋友们,莫愁前路无知己,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用生命诠释担当的扶贫干部……曾几何时,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同胞,在时代的感召下,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奉献了青春﹑甚至生命,让我们一起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百舸争流舍我其谁的工作态度,独上高楼,纵使衣带渐宽,也要奋勇争先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业,以无我之青春,创建青春之中国!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中屯镇坪坝村大学生村官 赵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