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下午4时许,娄星区奇石收藏家禹大革在朋友圈发了一组美石的“艳照”,其中一张“西瓜石”的靓影,让我眼睛一亮,“精神失常”,激动不已。我立即做了保存手机相册保存处理,且将“宝贝”做“头像”,还火速“微”了禹先生,向其发出参观“宝室”的请求,他非常友好地以“天易”的情怀接受了我的参观“访问”。于是,我“风尘仆仆”地走进了位于娄星区委办公大楼后边的“天易顽石”。在这不到15平方米“石坊”里,大小不一与形态各异的“山珍海味”似乎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一见到他那“精美的石头”,我的耳边就顿时响起了“木鱼石的传说”的美妙旋律——“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山高那个路远也能获得……它能给懦弱者以坚强,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只要你把它埋在心中,天长地久则不会失落。”眼前开始幻化:
淡了,帆影;远了,渔歌,大地在沉沦。门前“凝思”的树,嬉戏的“小鸟”;倔强的“龟石”,陡峭的“岩壁”,高耸的“玉树”,让我目不暇接;大有“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的美感。因为我此行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奔“西瓜石”而来的。但因为其太“珍贵”而无缘目睹,成为了深藏于保险箱中的“美丽传说”……
也许是职业养成的习惯,农民出身的我,一直向往种子植物,在湘中的层峦叠翠间,看惯了滚滚稻浪,听惯了水中的鱼跳和资江的“深水静流”,第一次与“海枯石蓝”如此近距离的“相望”,我有了比预想中的“坚韧”还坚强的“意象”,满身有一种出奇的平静,真乃“心沉静”而思绪远。于是,我“东张西望”地浏览着这个有着亿万年时光的苍茫古朴的马石、狗石、牛石、船石、心石……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真可谓:
石韵兮不啬,鱼疾兮穿越。腾跃兮回归,历时兮不差。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君令兮前往,远足兮接踵。悠悠兮离别,情缘兮叙怀。瞻望兮层峰,伫立兮徘徊。念君兮摸胸,梦圆兮辉映。自发兮豪迈,玩石兮比肩。展翅兮羽翼,髙飞兮远足。长吟兮诗赋,汗涌兮磨砺。
“天易”玩“石”,禹大革是一个无论如何也无法绕过去的人物。他所呈现在我面前的这个湘中文化人,是一个充满现代乐观主义精神的“另类”,他自幼曾攻“金石”,长成“水滴石穿”,让神州“东南西北中”的“奇石”无不“一往深情”地集结在他的旗帜下,并执著地期待“石头花开”。
禹大革“捡石”与“玩石”相携,“品石”与“藏石”相宜,“守石”与“休石”同行;“相辅相成”为一个自发、自为、自性的过程,一个甄别、选择与接受审美的过程。他把“石神”的价值尺度,向着“坚韧”靠拢,将“石雕”不断生命化和形象化。最终让“天南海北”的“玉化”,成为“具象”的生命状态和精神状态,成为“中国梦体系”中的一个独特“象征”。
因为从农耕角度来讲,娄底的自然环境并不优越,反倒有些“糟糕”(崇山峻岭、交通不便),而正是这相对不适合耕读的生态条件,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如一方“磨刀石”,砥砺了以禹大革为代表的“进步人类”的意志力。让我感悟到了古时先民是怎样以山为“媒”,凭智慧、靠德行、犁浪耘涛“走四方”,他们甚至“漂洋过海”创业寻梦,才造就了大大小小的“楼底”“楼上”,找寻着生命拓展的新起点;一艘艘毛板船,成为他们向江河湖海讨生活的载体,使得敢于闯荡、善于进取的吃得苦、霸得蛮的“石子”“骡子”“辣子”成长为一种精神……
我在“易天玩石”里穿行,眼前仿佛汹涌起一片“苍茫大海”,在那浩渺无涯的“千堆雪”里,我仿佛看到了远古时期的“三国周郎赤壁”在这里“古垒西边”,仿佛看到了湘军兵勇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义无反顾地扑向“三十功名尘与土”;仿佛看到莽莽层峦那永远闪耀着希望之光的“万水千山只等闲”,在呼唤和引领着创造历史的人们“喜看稻菽千重浪”与“而今迈步从头越”,“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在“天易”读“石”,我读到了一个湘中名城昂然的“踏石而起”,那“心跳加速”似乎就是大洪山的“雾石”进取、文正湖的“水落石出”和仙女峰的“石石寨寨”,也仿佛看到了水洞底马垴岭的“石心石力”……
(杨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