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村庄的血脉

2018-11-13 09:05:44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渠道当然很老了,老到多少岁,我没有调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建于1970年以前,记得修渠道时我刚懂事,却还没有进学校。

老家在湘中山区,无潭无河,水经常成为问题,别的地方种双季稻,我们那儿种一季都常常旱死。乡亲们咬咬牙,集两个生产队(即今天的村民小组)之力修了个大塘。大塘是一个山冲的尽头,可以容纳山间的洪水。然而,光有这点水还不够,大家又商量修一条条渠道,下雨时把对面山沟里的洪水引过来。

对面的山沟与大塘所在的位置地势都很高,中间是大片的低洼地。村里从水利局请来测量队,先测好渠道的宽度、高度。然后挖了两米来深的基脚,在两个边框砌上石碪,中间填入碎石、泥土,渠道的宽度一米五左右。采石是在对面的山上,离水渠大约一公里。两个生产队男女老少都走上了工地,男人抬石头、砌石碪,女人担碎石、平泥土,再用石夯将底子夯实。当渠道与山沟持平,再在渠道两边各砌一堵八十厘米左右的石墙用来挡水。石墙的缝隙是用三合土填充的,这种三合土用石灰、泥土、沙子按比例搅拌而成,经过一定年限之后,它会变得比岩石还坚硬。渠道长达300余米,离地面高的地方超过了10米,是小村非常壮观的建筑。

渠道给村人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以前老家只种中稻,都十年九旱,修了水渠后每年种两季,早稻是旱涝保修的,晚稻也有三分之二的把握。特别干旱的时候,它还可以把从村里大水库调来的水逆向浇灌到对面山沟两旁的田地里。每次看到田地葱绿,水塘蓄水充足,村里的新房一栋栋拔地而起,我总要朝水渠多望几眼。水渠是我们这座村庄的血脉啊!

在水渠的滋润下,男人变得健壮,女人变得漂亮,山村的子孙越来越多地走出了那片大山,有经商的,有教书的,有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水渠给了他们博击市场风雨的本领,给了他们无穷无尽的人生智慧,也给了他们无穷无尽的灵气。游子们也深深感恩着水渠,村里建的学校、修的马路都有游子们的奉献。

水渠是村庄的血脉,也是所有山村子孙的心灵故乡。(作者:游宇明)

[责任编辑:彭剑锋]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3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