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文学作品为漫画IP提供沃土
在《中国卡通》的三大运营板块中,图书板块除了每年推出原创和引进漫画图书,2015年还开始着手打造“儿童文学名家典藏漫画”书系,从国内儿童文学名家的作品中挑选出合适的进行漫画改编。而今“儿童文学名家典藏漫画”已经成为了业界认可的图书品牌。其中改编自《辫子姐姐纯情经典》系列的“郁雨君漫画梦工厂”第一辑总印量达到20万册,而改编自《阳光姐姐嘉年华》系列小说的“伍美珍漫画嘉年华”已出版了两辑,总印量达到了43万册,2017年第一辑版权还输出到了马来西亚。此外伍美珍的《同桌冤家》校园漫画正在制作中,郁雨君的“辫子姐姐心灵花园”系列也将陆续推出漫画版。把已有知名度的文学作品改编为漫画作品的优势不言而喻,作家和出版人在这一问题上有高度共识。《中国卡通》主编胡纯琦称已有知名度的文学作品本身有读者基础,优质的文本也为改编成功提供了保证。“漫画改编和文学叙事不同,需要抽丝剥茧,拎出主要线索,把最戏剧冲突最集中的部分作为重点,删繁就简,用画面叙述剧情,甚至绘制出文学作品中的想象空间。而已有知名度的文学作品,往往本身就是漫画改编的强大素材。”
儿童文学改编漫画要忠于原著
在《辫子姐姐纯情经典》改编成漫画版前,郁雨君曾特别关注过忠实书迷们对此事的反映。“若是有一天在书店看到漫画版,发现和以前想象的场景和人物形象不一样,会感觉有点失落吧,也是太爱原著故事了。”“这本书我从小学到现在看了不下50遍,看哭了我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简直三连冠啊姐姐!希望姐姐找到一个好的漫画作者,不能毁。”读者的顾虑也正是郁雨娟的担心,“所以,最重要是能为文本找到合适合拍的漫画作者,吃透原著故事的总体风格,改编的漫画脚本不至于偏离故事大方向,人物也要吻合原著的描述。”在人物形象上,漫画作品会把读者对文字的想象变成具象,在这个过程中原著作者和漫画家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当我第一次看到编辑发来的几组主要人物形象设定,偏日漫的风格,第一感觉,他们好像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郁雨君称,自己曾在脑海里无数次勾勒着那些故事里的男孩女孩,但第一次看到的感觉还是有点神奇的,“就好像通过另一只手,把我脑海里的那些模糊的跳跃的形象定格住了。当时我根据自己的第一直觉,提出了我的意见。”
从题材上看,漫画与儿童文学的结合并没有一定之规。“不同题材可以做成不同的漫画,比如搞笑的、校园的儿童文学,做成那种夸张爆笑的漫画很适合;青春故事,就做成唯美的漫画;魔幻题材,又是不一样的漫画了。”伍美珍同样提到了“忠于原著”这个改编原则,伍美珍称《阳光姐姐嘉年华》原著有7万多字,漫画的容量相对要小一点,省去的是那些较长的叙述和氛围描写,“对漫画来说,氛围可以通过画面语言传递给读者,要保留的是最主线的情节。《阳光姐姐嘉年华》的故事中,有花季时期的细腻情感,有朦胧的、戏剧般的情节,它们带着唯美的气息,和少女漫画的味道非常吻合。”
漫画书阅读群体低龄化是误区
在原著被改编成漫画后,作家和读者之间也有了更多的链接。在《阳光姐姐嘉年华》系列改编成漫画作品后,伍美珍特别将其放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试读,“当时就有很多小读者激动留言。很多人之前看过文字版,但都表示漫画版非常新鲜,非常美好!有小读者说,文字版有一种文学魅力,漫画版剧情感很强,画面也很漂亮。甚至有人说,她要临摹里面的图来学习画画,还真是意想不到。”郁雨君遇上过好几次小读者拿着漫画版的《辫子姐姐纯情经典》来找自己签名的情况,“这两年我在书店和校园的签售活动和讲座活动中,都会有读者拿着漫画版来请我签名。有时在书店,也看到有孩子坐在地板上津津有味读漫画版书。有个女孩和我交流过对瞌睡女孩哈小茜的感觉,因为老爱打哈欠,眼睛里应该泪汪汪的,而这个泪汪汪不是落泪的伤心,仅仅是哈欠的连贯反应。她觉得最好能画出那种细微的差别。还有个读者和我探讨了这个系列里两个女孩不同的发色。他们都关注到了细节,可见读得很细致,对原著也很熟悉。”
从阅读群体上看,儿童文学改编成漫画作品后,会将作品的读者群扩大到更低龄的儿童,但这并不意味着“漫画更适合低龄儿童”。“很多人会觉得漫画就是小小孩子看的,但实际上漫画种类非常多。除了低龄孩子爱看的幽默漫画以外,少女漫画最受青春期孩子欢迎,很多二次元成年人也喜欢看漫画,至于欧美的超级英雄漫画,更是老少通吃。”伍美珍认为,如果可以换个角度想,大家对漫画的认知不再停留在“是给低龄小孩看的”这个层面上,中国的漫画产业也会发展得更好。对于这个问题郁雨君这样分析,“漫画作品的改编经历一个漫画脚本的改编,是二度创作了,就好像在原著里新开出一朵故事之花来。举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原著和漫画有点类似一对异卵双胞胎,不同的面貌呈现,读者的阅读体验是不一样的。读过原著的部分读者,则有可能出于对原著的情感,会惯性地去购买漫画版。”
轻松阅读才能培养终身阅读者
近年来有相关报告指出,童年喜欢看漫画的人,长大后更容易成为阅读能力强的人。对于漫画和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作家们有自己的看法。“很多家长以为文字阅读更‘高级’‘有营养’,而漫画阅读就很‘幼稚’‘没营养’。其实对画面的阅读能力,和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同样重要,并且这两种能力有互相补充的地方。”伍美珍直指这一错误认识的严重性,“漫画中所包含的信息并不比文字少,画面中的质感、细节、色彩、叙事节奏、气氛营造,等等,都是需要读者感知的。这种感知和看一行行文字不一样,更不能说比看文字低级。看漫画是一种‘读图能力’,现在很多家长重视起来的绘本阅读,也是读图能力,它当然是阅读能力的重要部分。而且,这种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我们审美的提高。”郁雨君则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解读二者之间的关系。“我童年时还没有卡通漫画类的作品,我更多看的是连环画。很长一段时间我喜欢连环画和画报杂志超过了对文字书的兴趣。我尤其受不了没有插画、密密麻麻全是字的书,读起来有消化不良的感觉。甚至到了高一,我还订阅了《好儿童画报》看,因为特别喜欢里面的主题人物八格漫画连载。这段几乎超龄的阅读连环画和画报的经历,好像大大促进了我形象思维的能力,无论阅读和交谈,我都有很丰富的画面想象,哪怕是很抽象的描述。这也一直延伸到我的写作中,我的很多作品画面感都很强,还有读者说阅读时有点像在看电影或者电视剧。”
胡纯琦对这一问题也一直有所思考。“在阅读能力还没有完全强大时,图画是一种引导阅读的符号,就跟汉字是一种表意符号是相同的。所以,对那些还没有建立起阅读能力或阅读习惯的小读者而言,漫画是一个引导阅读的过渡性载体。近年来教育界兴起了‘芬兰热’,在芬兰儿童最普遍的休闲读物就是漫画书,这个比例高达59%。让孩子们大量阅读娱乐性的轻松读物,才能培养真正的终身阅读者。我相信爱看漫画的孩子,长大后阅读能力不会差,毕竟拿起一本书比坐在电视机旁或玩手机对培养阅读能力要有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