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探索淮南非遗豆腐的文化价值和发展潜能,激发豆腐文化活力,深入了解淮南豆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寻找淮南非遗豆腐传承与创新新道路。2024年7月8日,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赴淮南寿县传承与宣传淮南豆腐实践调研团队,走进淮南豆腐传承人的家中,深入探索了豆腐作坊制作豆腐的全过程,并与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非遗豆腐传承人杨兵住在八公山下大泉村,大泉村是余秋雨先生所说的“素食圣地”,也是远近闻名的中国豆腐第一村。团队走进“老杨家豆腐坊”,一进门看到杨兵拿着一条毛巾在擦汗,得知我们的来意,杨兵表示很高兴,希望可以把淮南非遗豆腐推广到全国各地。
图为杨兵在与团队成员交流 詹浩哲 摄
杨兵今年48岁,从事豆腐的制作已有20余年,祖辈一直致力于淮南豆腐的传承。由于父亲年纪已大,身体状况并不理想,杨兵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这项技艺,继续传承着这门传统的豆腐制作工艺。“我们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传承非遗豆腐的行列中。”杨兵表示。团队得知,大泉村中像杨兵一样世代相传的豆腐传承人,在八公山乡并不在少数,他们共同保持着这项传统技艺的生命力。在大泉村村民的餐桌上,淮南豆腐随处可见,成为村民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们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乡非遗豆腐的热爱与支持。
图为杨兵在展示豆腐的韧性 谢菲菲 摄
同为豆腐传承人的汤多才表示,政府非常重视淮南非遗豆腐,每年9月15日的中国豆腐文化节,各地的游客都会来到寿县豆腐小镇体验淮南非遗豆腐,带动了当地的豆腐产业发展。寿县八公山豆腐小镇是2017年获批的安徽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其以豆腐生产加工与豆腐文化融合发展为导向,以“豆腐+”为产业扩展方式,不断推动豆腐文旅结合发展。
“政府打造的豆腐小镇对豆腐传承来说,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慕淮南豆腐名而来游客也越来越多。”杨兵说。政府除了以文旅结合的方式发展淮南豆腐外,还将目光瞄准了大泉村的豆腐产业。乡政府给每个豆腐作坊发放产业补贴,添置机械设备,提高豆腐生产效率,从而提升豆腐产量。同时,政府还统筹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以多方合作推进豆腐产业发展,为淮南非遗豆腐的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深入走访,团队发现,大泉村的豆腐制作以及当地豆制品企业原料的供应,主要依赖于本地的大豆生产模式。
图为杨兵在制作豆腐 谢菲菲 摄
机械辅助大大地提高了豆腐的生产效率以及产量,为豆腐作坊的规模扩大提供了可行性。“以前做豆腐都要用石磨一点点研磨,一天只能磨10斤多一点,而现在一天可以生产几千斤。”杨兵摆摆手说。洗豆子、磨浆、煮豆浆、滤豆渣、点卤水……看着杨兵熟练的豆腐制作过程,队员们不仅感慨,“杨兵师傅的这份坚持与坚守让我们动容!”杨兵延续从父辈那里学到的传统制作技术,并经过改良,用机器代替磨豆子这些简单而繁琐的工作,降低了时间成本,提高了效率。
“现在一天能产一万斤豆腐,将来作坊也可能会扩大规模,继续生产更多的豆腐。”杨兵自豪的说。团队了解到,杨兵每天制作豆腐的量是根据前一天的订单量来的,大部分来购买的都是本地的老顾客,在假期时也会有一些游客过来购买。并且豆腐主要是供销到淮南周边地区,这主要是它的保鲜时间短,运输成本较高,这也是豆腐传承面临的一些困难。豆腐生产企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可能会对豆腐的口感造成影响,同时维持传统豆腐的优质品质也显得较为困难。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探寻非遗豆腐与自动化融合发展新方式,是淮南非遗豆腐传承人面临的重要课题。他们对于传统手艺的坚守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深刻的回答了豆腐在未来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新时代的印记这个问题。团队暗下决心:“我们要让淮南非遗豆腐活起来、走出去!”
图为杨兵与团队合影 魏凡 摄
(通讯员:谢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