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垃圾回收企业被陆续淘汰,与生活垃圾本身的属性密切相关。垃圾首先是污染源,其次是一种价值为负的商品。垃圾的首要属性是污染源而非资源。因此推行垃圾强制分类,不分类还要罚款才具有合理性。”
从2019年7月1日起,上海正式进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时代,居民“任性”倒垃圾最高可罚款200元。随后,北京、郑州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将尽快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呼吁了20多年的垃圾分类措施将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落地。但是对于互联网回收企业来说,这能否成为行业突围的新契机呢?
我国“垃圾围城”现象严重。2017年,全国202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2亿吨,仅北京就有900多万吨。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回收”一度成为创业的热点。比如杭州就有几十家企业涉足互联网回收,规模较大的就有十几家。
不过,创业热潮来得迅猛,经营不善也困扰着互联网回收行业。2015年诞生的“闲豆回收”,早已放弃个人用户并只对商铺提供服务,收集高价值的纸板等废物;“9贝壳”自诞生之日起便持续亏损,一年后便倒闭了;曾在全国广泛铺开、估值一度高达150亿元的“小黄狗”被曝出欠薪、资金冻结、机器损坏等负面新闻。
其实,互联网垃圾回收企业被陆续淘汰,与生活垃圾本身的属性密切相关。垃圾曾被称为“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确实有资源的属性,需要强调的是,垃圾首先是污染源。从环保角度看,垃圾是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从经济学角度讲,是一种价值为负的商品。垃圾的首要属性是污染源而非资源。因此推行垃圾强制分类、不分类还要罚款才具有合理性。
垃圾确实能转化为资源,但垃圾天然具有非标准、低价值的属性。而且一个有效率的垃圾回收线上平台及物流系统,需要回收人员能在20分钟左右就上门服务,或在某个预约时间上门服务;还要有可以暂时存放垃圾的中转站,以及运输车辆等。就如快递的货物是从总仓到分仓再到配送系统,垃圾回收正好是快递物流的“逆向”系统,从收集系统到中转再到集中处置。由于垃圾本身具有低价值属性,回收人员上门回收一袋垃圾,一个订单很可能只有几元钱,收益很低但运营成本却很高。且不说在大城市里的人工成本,光是在1500—2000户的居民集中地区,就需要建设一个垃圾暂时存放、再分类的中转站,城市地价高、审批难,周边居民也不愿意把中转站建设在自家附近。于是,有些回收企业就采用租用车辆停在小区里的办法来解决中转问题。这样一来,租车和停车费用都不便宜,长期运行下来发现,这种方法成本也太高,难以为继。
利用互联网进行垃圾回收,可以更有效督促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并在后续垃圾处理过程中更好地做到环保、循环利用。建设一个网上的回收流量“入口”容易,线下的难题却不少,如管理方式、运营成本、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垃圾、污水处理等环保项目本身具有公益性,政府应统一规划和建设垃圾收集、转运的基础设施,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有效的数据体系,让生活垃圾分类、互联网回收的道路走得更顺畅。(李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