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少年不惧岁月长,深耕基层育新苗

2024-08-26 14:58:29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八月朔风起,暑气炎炎而草木旺盛,全国各地依然拉响了一年一度的“红色高温预警”,此时正是暑假的尾声、秋夏相交之际。踩着八月中旬郁郁山林深处最后一丝炎热的尾巴,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审计)学院“石榴籽社会实践团”来到了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的苏典傈僳族乡。他们将在这里展开为期五天的“三下乡边疆乡村教育支教活动”,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回应边疆民族教育需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来,各界高度重视,民族教育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必不可少的一项基层工作。

不惧山高路远,为铸民族魂魄奔赴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苏典傈僳族乡地处盈江县北部,东与盏西镇、支那乡相邻,南与勐弄乡、卡场镇相连,西北与缅甸接壤,乡人民政府距盈江县城40千米,行政区域面积465.91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苏典傈僳族乡户籍人口为8633人。就是在这样一个高黎贡山余脉起伏,拥有亚热带典型季风气候与季风大量降水带来的泥石流、洪涝灾害的小小乡村,“石榴籽社会实践团”一共开展了包括手工扎染、东巴文教学和书法绘画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课程。团队授课内容丰富而充满教育意义,既有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白族传统扎染”,也有旨在增进不同少数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互通的“纳西族东巴文”;既有释放学生好动天性、寓教于乐的“传统中华武术”,也有陶冶情操、培养基本艺术审美力的“书法水墨画”。这些课程将通识学习与趣味互动相结合,希望在此刻或许尚且贫瘠的边区土地上,栽下教育的青翠新苗。

在水波荡漾、云纹层叠的传统扎染中窥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工艺的独特生命力。第一堂课,便是让学生们心心念念许久、来自同为少数民族的大理白族人民世代承袭的“扎染”。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古代常见的防染印花纺织品有绞缬、蜡缬和夹缬等种类,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之一。授课时,实践团成员在讲台上举起素白的染布,亲自示范扎结、染色的全过程。学生则在台下,面对这样同时具有传统工艺魅力与少数民族特色的“手工课”,他们展现出了极大的动手热情和极高的专注力。在满室的欢声笑语里,在也许并不白皙光滑却布满劳动、日晒痕迹的小小双手下,深深浅浅而美丽飘逸的湛蓝云纹逐渐在排排竹竿上晾晒的染布上显现出“庐山真面目”。学生们捧起染布时小心翼翼、满心欢喜的模样仿佛手中真的有一朵云,能够承载他们从不曾言说的梦想,飞跃大山飞向天边。

纯白宣纸上肆意挥洒,笔尖的墨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作涓涓细流流向山峦深处,浸润稚嫩的心田。和课堂互动性、趣味性更高的手工课不同,书法课更大程度上需要的是学生个人的理解和沉淀自己凝聚精神的能力。宣纸铺开,缓缓研墨,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讲解基础的笔锋走势,不同于昨日的静谧衬托出“书法艺术”利于凝神聚气的一大特点。也许是被这样的气氛感染,学生也不自觉放轻了呼吸,他们的背挺得笔直,用也许不够标准不够熟练但满含专注满含认真的握笔姿势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书法作品”。汉字书法虽然是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但只要学习它的人怀揣着相似的热爱、凝神静气之心和虚心请教的态度,这是一门向所有人敞开怀抱的传统文化艺术,也可以成为将传承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与日渐兴起的边疆教育连接的一道坚实的纽带。这道纽带不仅连接了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需求,更是一步步坚定通向美好未来的桥梁之一。

歌声悠扬,裙摆飞舞,群山间回响的是清脆嘹亮的歌声,草地上展现的是热情奔放的舞姿。和过去几天所教课程完全不同的是,这一堂课的师生身份仿佛完成了一个完美的“对调”——少数民族的孩子们,自然比实践团的成员们更懂怎样在歌舞中寻找自己的“快乐天地”。这一堂课也仿佛再也不存在师生关系,只有村寨的孩子伸出小小的手掌,实践团的“大孩子”紧紧回握住他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在吹拂的微风里,共同完成了一堂融合现代流行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风情的“舞蹈课”。孩子们用本民族的语言唱着本民族的歌,所有人手牵手跳着独属于民族的舞步,或许不能称得上是非常“合格”的“少数民族舞会”,但绝对是一次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充满温情的碰撞,所有人都洋溢着笑容,所有人都在那一刻感受到了身心的贴近。没有歧视、差异和偏见,只有一颗颗被相通的对自然、和谐和美的追求感染的心。

加强教育是维护团结的源头,各民族团结平等是理想者不灭的追求。五天的时间其实也如弹指一挥,当“石榴籽社会实践团”背起行囊依依不舍地向这片土地告别时,民族教育并没有随之离开这里,它已然深埋于此,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天,开出最美丽的花。民族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践行它的理想者们要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一般功能,也要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特殊功能。民族教育事关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因此要积极回应同时用实际行动满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需求,在不断的切实回应中发挥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最终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这将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这也会是一条终有尽头的道路。

作者: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审计)学院 李沁怡

[责任编辑:房家明]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