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安徽财经大学青春筑梦团在广德市调研学习: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4-08-15 08:16:34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为了响应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等部委关于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扎根基层助推乡村振兴,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青春筑梦团”社会实践队于7月16日—7月20日前往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秉持着了解广德,实践广德,发展广德的信念,“青春筑梦团”前往金鸡笼村、合兴村、高峰村等地开展了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实践队在深入参观学习和进行理论宣讲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交谈等多种交流形式,结合专业特长,就如何利用富民产业、非遗技艺、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问题,深入多地进行实地调研、助力乡村振兴。

团队成员来到第一站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新杭镇金鸡笼村。团队成员与该村党总支委员余雷在万亩茶园山上进行了深度交流,余雷介绍道,为了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该村一直坚持“产业强村、茶旅融合”的发展定位,并且成立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创办茶叶加工厂、建立茶叶交易市场。村集体还引进社会资本,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开办民宿,发展乡村旅游业。新杭镇金鸡笼村紧紧抓住产业振兴的机遇,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释放发展潜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图为实践队员与金鸡笼村党总支委员余雷进行访谈

次日上午,团队成员一起来到广德市新杭镇的另一美丽乡村——合兴村。盛夏时节,走进新杭镇合兴村,成片的荷田点缀山间,镶嵌在农家房舍周围。放眼望去,成片的荷花田里,粉色荷花形态不一,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正全面盛开,蓝天、碧水、绿叶、荷花,呈现出一幅美丽乡村美图。在几年前这样的美景是村民们不敢妄想的,听新杭镇合兴村村村委会主任龙元辉回忆道,几年前村里的石材加工点是露天加工的,雨天污水横流,晴天灰尘漫天。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合兴村党委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关停33家非法大理石材厂,并于次年对原大理石材加工厂占用土地实现全复垦。但此举也断送了大多数村民的唯一收入,有幸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依托区位优势,找到了符合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两花”经济。

在曾经的大理石材加工场地上种植荷花、菊花。为了吸引外来游客,合兴村还连续举办两届荷花节活动,以花为媒,彰显乡村特色,推动乡村振兴。环境好了,游客来了,村庄内农家乐、民宿也如雨后春笋纷纷开业,通过招商引资引入荷花、菊花的深加工产业,延长农产品附加值,有力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与此同时抢抓苏皖合作示范区与“一地六县”发展契机,积极融入长三角协同发展,做优、做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挥地域优势,不断推动乡村振兴。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自古至今,折扇始终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当诗词遇上“扇”,便能生出百种风景,小小的一把竹扇,跃居非遗行列,展现一代代匠人传承创新的成果。明德竹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其制作过程更称得上是“精雕细琢方为器”。破篾做扇骨是制作纸扇的基本功,它需要准、快、稳。为了学好破篾的技术,明德竹扇的每一代传人的双手都留下被竹条划出的道道“痕迹”。扇骨雕刻江南名胜,水乡的景色就像一幅朦胧的水墨画,朴实恬静,扇面图为匠人手绘,色彩明艳,立体感强。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制折扇

作为非遗保护传承重要力量的年轻人,更是用新时代新方法更好地保护传承这项非遗。王亚凌是明德竹扇的第六代传人,创新探索出灵活助农增收新模式,让村民将材料带回家组装统一上交领工钱,以此免去外出打工辛劳,又能照顾家庭老人与小孩。同时,王亚凌还在东亭乡中心小学开设了“非遗小课堂”,每周为孩子们传授非遗文化知识,将非遗的种子埋进千家万户,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与此同时,一代代传承人们还在不断学习新技术,尝试新材料,为竹扇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过硬的质量和精美的工艺,使得明德竹扇逐步成为安徽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展现着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的非遗匠心。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折扇展览馆

为期五日的三下乡活动中,在祠山街道团委的倾情帮助下,“青春筑梦团”社会实践团队的队员们不仅深入了解广德市的乡村振兴实践,还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当地的发展留下了青春的印记。无论是基地的参观与实践,还是与当地村民的交流,亦或是文字资料的整理,每一项工作都是对乡村振兴理念的践行,每一次努力都是对青春力量的证明。此次三下乡之旅不仅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通讯员:张润鑫)

[责任编辑:房家明]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