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大河之治,黄河安澜

2024-08-12 09:54:05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青海是黄河的源头,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坚定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重大要求,全力谱写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青海篇章。近年来,青海狠抓黄河生态保护,推动河湖长制不断落到实处,并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力争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按照学校团委要求组建沿黄涉农高校学子观“大河之治”青海分队深入黄河发源地探寻大河之治的发展现状。

保护,生态治理谱写新篇章

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美誉。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省一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沿黄涉农高校学子观“大河之治”青海分队深入黄河沿岸,欣赏黄河壮丽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举措,切身感受到黄河近年来治理及保护的巨大成效,增强队员们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发展,黄河带动经济持续发展

处理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青海人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黄河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发展,摒弃以牺牲黄河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限定在黄河生态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通过加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黄河是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通过引黄灌溉,极大地提高了农田的产出率,促进了农业发展。黄河灌溉系统支持了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沿黄涉农高校学子观“大河之治”青海分队前往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沙尔湾村深入了解当地农业发展与产业现状,队员们与当地村支书深入交流,该村主要以油菜种植为主要产业支柱。当地应用黄河水加以灌溉,极大提升了油菜产量与农田产出。

传承,黄河流域传统文化不断发扬

九曲黄河,在中华大地上画出了一个巨大的“几”字弯。地貌类型多样、气候湿润宜人、动植物资源丰富,非常适宜华夏先民的生存繁衍。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作为大河之源的青海承担了怎样角色和发挥了哪些功用,亦即青海的历史“不在”青海。盖因她始终是纽带和节点,我们越过青海的河谷峻岭,思绪或盘桓在条条古道的尽头,或追随滔滔东去的河湟之水。青海以昆仑文明为主体,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多元文化驱散分布。沿黄涉农高校学子观“大河之治”青海分队前往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深入学习了解青绣、加牙藏族织毯技艺和湟中农民画等这些世代相传的技艺与文化,感受非遗背后的故事与情感,让传统文化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融通,黄河流域多民族光辉闪耀一同

青海省黄河流域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征。湟水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河湟文化作为黄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文化内部的边陲文化。河湟流域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重要区域,青海黄河流域的多民族文化不仅体现于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还反映在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中。通过有效的保护、研究和推广,河湟文化将继续作为中华文化的宝贵组成部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沿黄涉农高校学子观“大河之治”青海分队前往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了解多元民族文化相融合下,当地的发展与变化。队员们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实地走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是一个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等多民族聚居县,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67%。在大通县,各民族团结迈向共同富裕,各民族交流交融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显现出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发展动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大河之治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不仅提升了黄河周围居民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倡导和树立了生态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还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做出贡献。“黄河平,天下宁”,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共绘美丽黄河的新画卷。“同饮黄河水,共护生态美”,助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传承黄河悠久文化,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黄河流域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王辉  张楚乔)

[责任编辑:房家明]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