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子赴丽水青田探索稻鱼共生与农遗传承的金钥匙

2024-08-12 09:45:39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C:/Users/xiaoyia/Desktop/丽水暑期调研/人/合照/IMG_4567.JPGIMG_4567

(通讯员:高雪 沈奕含)2024年7月7日至10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反邪教协会组成的“逐梦青田,生态共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丽水市青田县龙现村,用心体验、用脚步丈量,探寻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奥秘,挖掘其作为“共富”金钥匙的内在价值,思考如何传承这份珍贵的农业遗产,进一步擦亮龙现村“稻鱼共生系统”这张金名片,为传统农耕文化注入新活力。

稻鱼共生探秘行 农遗传承话古今

稻鱼共生:千年智慧的现代演绎

实践团队前往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一千多年前。博物馆内有详尽的图文资料、生动的模型和沉浸式体验,让成员们对这一农业文化遗产有了直观且深刻的了解。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一个融合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的生态农业模式,核心在于“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的互惠互利机制。水稻为田鱼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田鱼则为水稻耕田除草、松土增肥、吞食害虫,构建了一个高效、环保、可持续的绿色生态系统。它不仅是一种农业技术,更像是一种哲学,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C:/Users/xiaoyia/Desktop/丽水暑期调研/人/合照/retouch_2024071016583384.jpgretouch_2024071016583384

在实地考察中,成员们见证了这一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当地的青田鱼可卖80元一斤,稻鱼米的价格跃升至20多元一斤,这无疑为当地农户打开了一扇通往共同富裕的大门。

从“稻鱼共生”到“共富”金钥匙

实践团队走进青田龙现村,这里自然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有塘就有水,有水则有鱼,田鱼当家禽,耕牛不用绳,四季无蚊蝇”,构筑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IMG_262

龙现村作为“稻鱼共生”模式的示范点,积极探索稻鱼共生产业链的延伸,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研学教育等多元业态。杨小爱女士投资建设的“世界农遗中小学生研学营地”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开展农遗研学体验项目,丰富当地农遗研学文化内涵,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还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也让青田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实践团队看到了“稻鱼共生”如何从一个农业模式升级为一个集生态、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体系,这正是“共富”理念的最佳实践。

稻香鱼跃见生机 田间地头访民生

传承与创新:农遗之风吹向未来

在去往龙现村的路途中,沿线建设富有浓郁农遗文化、乡土特色,有景观文化墙、节点小品、主题驿站、美丽庭院、农家地景等,串珠成线打造成一条11公里富有文化底蕴的方山乡“农遗探寻线”,强力推动了交通建设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IMG_266

IMG_267

到达龙现村后,实践团队跟着村里大伯去稻田里切身体验。从大伯口中大家了解到水稻栽种、收割的时节、鱼苗应何时放入稻田中,又该何时捕捞等农耕知识。但由于稻田多处于海拔较高地带,且常伴随梯田,并不适合机械进行耕种,因此需要人力进行栽种收割,而水稻所需的肥料也要人工进行搬运。村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老人,体力跟不上,因此田地里并没有栽种水稻,而是只养殖田鱼,这样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

成员们通过采访发现村里有些青年人虽然知道如何种水稻,但真正去耕种的人却少之又少。如何将农耕文化传承下去、让农耕文化结合现代科技创新“活”起来,正是实践团队需要思考的问题。

访石雕博物馆:匠心独运铸不凡

除了稻鱼共生系统,青田还有一张响亮的名片——青田石雕。团队成员们去参观了青田石雕博物馆,感受另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青田石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叹为观止。这激发了团队成员们对于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农业文化遗产的思考。

IMG_269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和青田石雕都是青田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的存在证明了文化的延续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而团队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故事带回,让更多人了解青田,了解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魅力。

“逐梦青田,生态共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传承农耕智慧、发扬农遗之风,继续探索如何让古老的农业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光芒,如何将“稻鱼共生”这张“金名片”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责任编辑:房家明]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