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这一方案印发通知

2024-07-24 18:57:47    来源:长治市人民政府    访问:    

各县、区人民政府,长治高新区、经开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长治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6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长治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精神,提升长治市县城发展质量,构建以城带乡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结合长治市实际,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坚持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因地制宜补短板,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结合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体谋划、一体实施,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交换通道,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长治特色、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二、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均衡发展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到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行动始终,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用心用力用情保障改善民生,不断满足城乡各群体的美好生活需求。

(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充分考虑地方发展实际,科学确定县城功能定位,分类明确发展方向,积极开展探索,建设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

(三)城乡统筹,融合发展

以城镇化为纽带,坚持城乡一盘棋理念,推进产业集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城乡一体发展。

(四)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进制度创新,落实政策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县域各项建设。

(五)尊重规律,防范风险

尊重县城发展规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推进城乡均衡发展。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守住历史文化根脉,防止大拆大建、贪大求洋,防控灾害事故风险,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三、工作目标

2024年,各县(区)政府按照市政府要求制定行动方案,成立工作专班,谋划县域基础骨干项目。长子县立破并举、先行先试,其他县(区)全面启动,推动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取得新进展,小城镇服务“三农”能力有所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乡进一步融合发展。

到2025年,长子县初步形成典型经验和成果,沁源县近零碳排放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成为示范引领标杆。其他县(区)在县城建设上取得新进展,进一步补齐短板、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达到或超过国家平均水平。在推动县域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县域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小城镇衔接县城、辐射乡村的作用持续增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融合水平显著提升。

到2027年,全市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全面补强,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基本形成定位清晰、产城互动、城乡融合的“一核多心网格化”城镇空间体系;建成一批空间格局好、产业平台强、安全韧性高、人居环境美的现代化品质县城,全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全面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突破,走在全省前列。

四、重点任务

做大做强县城,以县城带县域,全面统筹推进县域系统化建设管理,带动我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以下任务均需各县(区)人民政府、长治高新区和经开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单独列出;所列单位依职责分工负责)

(一)深入推进县城建设提质增效

抓住县城这个枢纽和关键,聚焦产业聚集、基础支撑、服务保障、环境改善等需要,统筹实施八项行动,加快推进县城建设,提升县城发展质量,不断增强县城综合承载力和城乡辐射带动力,更好吸引和留住人口,促进城镇化,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作出全省表率。

1.实施县城规划体系完善行动

认真贯彻落实我省“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围绕晋东南高质量城镇圈的建设,聚焦打造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按照“1+7”上党盆地城镇群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立足地方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科学确定功能定位,建立全域、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规划设计体系。编制并落实好县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动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展城市体检,依据体检结果全面修订县城各项基础设施规划,编制城市更新、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开展重点片区、重点项目城市设计。在我市国土空间规划统一指导下,坚持问题、目标双导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主要内容纳入详细规划管控引导要求,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城镇空间格局和风貌,科学控制建筑布局和建筑高度,规范引导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实施,营造城镇山水交融宜人空间。(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实施基础设施补齐补强行动

优化城市道路系统。各县(区)持续加大市政道路建设改造力度,改扩建主干道、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持续提升路网密度、优化路网结构,加强人行道、自行车道等建设改造。加快推进国省道县城过境改线工程,解决各县(区)国省道穿城而过问题。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电网升级改造和县城充电桩建设。加大公交站点、公交专用车道等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逐步打造智慧交通平台。到2025年,全市建成区道路网密度达到8.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县城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山西省公路局长治分局)

补齐停车设施短板。开展全市停车设施专项整治,建设完善以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系统。科学布局建设公共充换电设施,全面加快充电桩建设工程,配套适度超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到2025年,机动车停车位供给总量控制在机动车保有量的1.1-1.3 倍之间;实现县县有公共充电桩,公共充电桩数量与电动汽车比例不低于1:8,县城公共充电设施服务半径小于5公里。(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

提升公用设施水平。加快推进已开工城镇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持续加大县城雨污分流改造力度,扩大污水管网覆盖面,提高污水收集水平。到2025年,县城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达到9公里/平方公里,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全面开展老旧供水、燃气管网更新改造,到202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县城公共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达到100%,率先完成使用寿命超过30年的供水管网改造,所有县(区)公共管网漏损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各县(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8%;全市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率达到75%,黄河流域县城行政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率达到90%;全面消除燃气管网安全隐患,建立完善的城镇燃气管理制度。(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

3.实施公共服务提标扩面行动

增加县城教育资源供给。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增位,优化普惠性资源结构,稳步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全面改善县城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推进标准化建设,补齐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生源短板,有效遏制县城中优秀师资和生源流失。支持学校开展多样化办学试点,加强特色学校和特色课程建设,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县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均财政拨款达到8000元,办学条件达标率达到80%以上。到2025年,各县(区)至少办好一所公办普通高中;学前教育普惠水平达到86.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5%以上,30%以上的县(区)达到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标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率达到90%以上;到2027年,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7%以上;县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标。(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实施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大力推进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三所医院规划建设、提标改造,依托县级医院建设县级急救中心,提升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打造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为引领,支持各县(区)中医院突出中医药特色,强化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到2025年,各县(区)至少建成1家好医院,力争所有县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要求,试点县(区)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服务能力水平。(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推进其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场馆功能,建设推进其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地、户外运动等体育设施,有序推进体育综合服务体系、美术馆、植物园等建设,打造免费和低收费的居民活动新载体。扩大普惠养老床位供给,扶持护理型民办养老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托育服务设施。完善并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加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和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到2025年,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建有率达到100%,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普惠托位占比达到65%以上;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制度。到2027年,全市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设施设备配套齐全,有条件的县(区)建成美术馆并投入使用。(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体育局、市残疾人联合会等有关单位)

4.实施居住品质更新提质行动

开展城市更新改造。因地制宜推进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区一村”改造。坚持“留改拆”并举,补齐设施短板,解决环境品质下降和空间秩序混乱等问题,恢复其功能和活力。选择合适空间尺度进行统筹,对老旧小区和城中村等存量土地进行再开发和环境整治等,改善居住条件,增加公共空间和生态空间供给。对老旧厂区和老旧街区等地段统筹开展背街小巷改造、架空线路整治、沿街立面治理、便民设施建设、“城市疮疤”治理等。到2025年,全面完成建成于2000年底前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城市管理局)

完善居住社区功能。坚持职住平衡,合理布局新建住宅。落实《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宜居住宅建设标准》《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统筹考虑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需求,打造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宜居住宅项目。鼓励支持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持续改善老旧小区居住条件。推动物业服务市场化,支持引导物业服务企业接管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工作,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落实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主体责任,推动实现业委会(物管会)全覆盖。到2025年,基本补齐既有居住社区设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区同步配建各类设施。(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民政局等有关单位)

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对县城内重要的生活性街道、门户空间、城市广场等公共空间进行更新改造,完善服务设施,优化使用功能,植入地方文化,提升环境品质,塑造“有颜值、有文化、有温度”的美丽街道和公共空间。系统梳理街巷边角地、居住区闲置地、桥下空间等各类闲置低效的小微空间,结合使用需求“插花式”植入各类休闲、游乐、停车等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生活需求,提升生活环境质量。到2025年,每个县(区)打造1条美丽街道,完成1个重要公共空间提质改造,10个小微空间更新改造。(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市园林绿化中心)

优化绿色空间品质。以打造“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为目标推进县城公园体系建设,串联公园绿地、滨水空间等重要节点,建立步行道、自行车通道,形成级配合理、网状贯通的城市绿道网络。到 2025 年,每个县城建设1条文化景观绿道,建设一批小、多、匀、精的口袋公园,试点县(区)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其他县(区)达到13平方米。(责任单位:市园林绿化中心)

5.实施防灾减灾能力提升行动

提升城乡防灾韧性水平。开展自然灾害调查与评价,建立健全灾害区域综合风险普查机制,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的早期识别和验证。采取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手段,防治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和维护市政消火栓、蓄水池、城市(乡镇)消防救援站等配套设施,加强火灾处置能力。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强化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应急避难功能,提升应急救灾和抢险救援能力。(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消防救援支队)

实施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开展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安全普查,全面摸清基础设施数据底数。配建物联智能感知设备,密织监测感知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管平台,完善风险隐患应急处置体系,推动实现从监测、分析、预警、派单到处置的闭环管理。到2025年,城镇人口规模在10万人以上的县(区)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安全普查,明确重点监测区域、环节和对象。到 2027年,城镇人口规模在10万人以上的县(区)实现城市生命线数字化监测。(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城市管理局)

加强“三区一村”风险防范。将“三区一村”(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改造范围纳入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更新区域。针对“三区一村”建筑破损老旧、道路街巷狭窄、基础设施老化、外墙保温材料裸露以及私拉乱接、私搭乱建、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等引起的消防、疏散、卫生、抗震防灾等安全隐患,开展更新改造和风险治理,提升安全韧性水平。到2025年,围绕补齐设施短板、消除安全隐患等方面再开工一批改造项目。到2027年,“三区一村”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国网长治电力公司等有关单位)

防范建筑领域质量安全风险。建立健全房屋市政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工程质量全过程监管,强化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管理,深入开展预拌混凝土质量专项整治,持续推进建筑施工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积极开展城市危旧房摸底调查,有序推进城镇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持续推进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在完成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的基础上,扎实推动经营性自建房整治验收销号,有序启动其他自建房分类整治。到2025年,完成全市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任务。(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应急管理局)

健全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保护河湖水系空间和自然坑塘,严禁覆盖天然河渠、水系、湿地等。编制防洪排涝规划,确定防洪标准,明确防洪设施用地布局要求,提出重要控制节点的水位、流量、水质等关键技术指标,严禁随意调整防洪排涝设施用地。完善防洪设施,在县城河湖水系沿岸因地制宜布设旁侧湖、滞水塘、调蓄池、蓄水池等雨水径流调蓄设施,增加对雨洪径流的滞蓄和承泄能力,保障城市行洪安全。(责任单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

推进县城海绵城市建设。全面贯彻落实《节约用水条例》《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以分布式低影响开发设施和自然水系为主,“蓝绿灰”相结合的生态雨水系统。加强水利措施、城市管网及其他措施的衔接,保障县城雨水顺利排放。开展雨污分流源头治理及现状雨污管网混错接点排查整治。积极创建省级海绵示范城市,争取省级海绵示范城市奖补资金,市、县(区)两级财政落实保障资金,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财政局、市水利局)

6.实施智慧绿色县城建设行动

加快推进智慧县城建设。统筹打造智慧管理平台,全面提升数字治理效能,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完善县城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加快构建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为一体的智能化县城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和虚拟化、全状态实时化和可视化,不断完善和拓展民生领域“智慧+”应用场景,推进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在产业转型、公共交通、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文旅融合等领域广泛应用,提高数据汇聚、事中监管、趋势研判、协同联动等能力。通过信息化手段建成反应快速、预判精准、综合协调的一体化城市运行管理体系,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掌上一窗”办理。到2025年,实现所有县城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全覆盖。到2027年,“一网统管”工作体系初步建立,推动平台贯通街道(乡镇)、社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积极创建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县城。(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市数据局)

积极推进县城绿色发展。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县城建设应疏密有度、错落有致、合理布局,防止盲目进行高密度高强度开发、“摊大饼”式无序蔓延。县城新建建筑要落实基本级绿色建筑要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公共建筑优先推广钢结构,稳步推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加快推行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节水标准,不断提高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00%。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0%,2030年达到40%。(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能源局)

7.实施产业平台功能提升行动

补齐产业平台设施短板。提升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等产业平台承载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能力,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县域特色经济及农村二三产业在县城集聚发展。依托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特色专业镇等平台,引导县域产业集中集聚发展。根据需要配置公共配套设施,健全标准厂房、通用基础制造装备、共性技术研发仪器设备、质量基础设施、仓储集散回收设施。鼓励农民工集中的产业园区及企业建设集体宿舍,稳步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实现城镇和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家门口”就业。到2025年,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提升,批次培育一批省、市、县级专业镇,创建3-5个省级专业镇。(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有关单位)

促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加强独立开发区与周边城市(县城)主城区之间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统筹安排开发区和城镇建设用地布局,探索工业、仓储、商业、研发等用地混合利用,提高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供给,构建适应产业发展和生活居住要求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利用,促进产业园区向县域综合功能区转型。推动大型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融入周边城镇。到2025年,培育形成3个产城融合示范区。(责任单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8.实施消费环境提档升级行动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培育消费品牌,打造新消费场景,发展新消费平台,改善消费环境。改造提升县城百货商场、大型卖场、特色商业街,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提升县城“烟火气”,加快发展新型消费集聚区。完善消费服务中心、公共交通站点、智能引导系统、安全保障设施,配置电子商务硬件设施及软件系统,建设展示交易公用空间。到2025年,在具备条件的县(区),基本实现县县有综合商贸服务中心、乡镇有商贸中心、村村有便利店的格局;每个县(区)形成1条以上特色商业街区,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全息远程呈现等数字化技术,促进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发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二)全面推进城乡建设衔接互补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深入学习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以乡村振兴为统领,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从规划设计、产业发展、综合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商贸流通、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8个方面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努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长治样板。

1.推进规划建设一体化

以市域为整体,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导下,整合原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实现市域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立足村庄实际条件与村庄分类成果,科学定位村庄发展方向,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分级分类分步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推动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应编尽编,对暂时没有编制规划的村庄,严格按照县、乡(镇)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确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设管控要求进行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打破行政边界,以若干个村或镇村一体为单元组团编制和美乡村示范片区规划。探索编制县域文脉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加快编制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不可移动文物等保护规划,试点编制历史建筑保护方案,明确保护范围和管控要求,系统指导城乡一体的“文脉赓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行动。(责任单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与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投入机制,合理确定管护运行模式,鼓励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化机构,提高管护水平,保障城乡基础设施持续高效运营。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开展城乡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打包一体化建设试点。(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

2.推进人居环境一体化

建设彰显太行山水风韵的和美乡村。以建设省级精品示范村与提档升级村为重点,每年建设40个精品示范村、400个提档升级村,所有行政村全面开展环境整治,重点推进1-2 个示范县建设。到2027年底,建成150个省级精品示范村、1500个省级提档升级村,行政村全部达到省级环境整治村标准,建成一批彰显太行山水风韵的和美乡村样板,在环漳泽湖、老顶山周边,浊漳河、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集中连片建设示范廊带,把县(区)点状和美乡村串珠成链为连片风景,带动农村风貌整体提升。(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行城乡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推动村容村貌提升、保障农村住房安全,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技术模式,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到2027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合理布局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探索分散、偏远农村污水转运至乡镇处理的模式,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以上。全面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完善分类收运处置体系,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到2025年,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残垣断壁,支持设计下乡,增加村庄绿量、提升绿化质量,加强乡村风貌引导,做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城市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

构建蓝绿生态空间系统。完善县域生态系统,深化低碳县城试点建设,提升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水平。到2025年,沁源县近零碳排放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基底建设生态绿色廊道,开展历史遗留矿山和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及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地区居民易地避险安置,推动大型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融入周边城镇。(责任单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全面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加强浊漳河、沁河流域以及漳泽湖等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修复,合理保持水网密度和水体自然连通。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开展乡村黑臭水体治理,对河湖岸线进行生态化改造,恢复和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到2025年,在全省率先消除全域城乡黑臭水体。(责任单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3.推进综合交通一体化

积极构建立体多元交通网络,加强与周边地区便捷、快速联通,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能力。加快推进黎城至陵川夺火高速公路项目,完成二广高速长治南出口、武乡南互通工程,扎实推进309、341国道改造、国道208线全市域一级公路建设和主城区段西移、长邯聊高铁、长治机场迁建、县城通用机场建设等重大交通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畅通入长出省通道,加强我市与太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及京津冀的快速联系。新建长治高铁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壶关汽车客运站、长子县客运枢纽站和15座乡镇汽车客运站,构建以高铁东站综合客运枢纽为主、长治市汽车客运中心为辅、各县(区)客运站为基础,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一主一辅多点”客运枢纽体系。积极推进县城交通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快道路提升改造工作,推进县乡道提质升级,加强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全面完成乡村路网升级改造,基本完成农村公路危旧桥改造。(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山西省公路局长治分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生态化改造。完善公路服务区、城乡区域充电换电设施,实现县乡村和省内公路公共充电设施全覆盖。积极推进运输方式和运输装备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城乡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到2025年,县城公共交通工具新能源化、电气化和清洁化比例显著提高,县乡村和省内公路公共充电设施全覆盖。(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能源局)

4.推进市政设施一体化

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供水保障规模化发展,实施以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为主的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兼顾小型集中式工程升级改造和局部分散工程保障,稳步提升工程供水能力和运行管理水平。到2025年,实现城乡供水水质稳定达标,城乡供水一体化率提高到50%以上;全市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45%,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5%以上,农村供水水质总体水平基本达到当地县城供水水质水平。(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提升城乡集中供热水平。以上党革命老区散煤清零工作为抓手,实施潞光电厂、漳山电厂等供热机组三项改造,发展工业余热集中供热,建设上党盆地城镇群供热大环网,加快推进市县、城乡一体化集中供热。稳步推进煤改电,探索实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进一步优化清洁取暖路径,到2025年,全市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比例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能源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提高城乡污水收处回用能力。有序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和尾水生态化治理,推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进一步提升。加快推进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因地制宜建立以城带乡、以镇带村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合理布局再生水利用基础设施,加大工业回用、提高生态补水、稳固市政杂用、探索农灌回用,发展再生水产业,实现“一水多用,应用尽用”。到2025年,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的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黄河流域县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到2027年,黄河流域县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0%以上。(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

提高城乡燃气一体化保障能力。加快县城燃气老旧管道更新改造,加大设施设备巡检维护力度,基本补齐燃气设施设备安全薄弱环节和短板,建立健全燃气安全长效机制。推进瓶装液化石油气充装标准化、配送统一化、监管智能化建设,建设县乡供应网点,方便农村居民用气。(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提高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能力。以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处置为重点,全面推进县城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四区四县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能力,做到应收尽收、应送尽送,确保主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发挥最大作用。积极探索环保、经济的小型生活垃圾焚烧工艺,建立“村收集分拣、镇压缩转运、县焚烧处置”升级版城乡一体化环卫体系,解决偏远县城、乡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难题,实现县域生活垃圾零填埋。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比例达到50%以上。(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

5.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和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通过稳步提高待遇等措施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推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推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保障水平,多渠道增加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到2025年,每个镇至少建成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2个县(区)达到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标准。(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推动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推行派驻、巡诊、轮岗等方式,鼓励发展远程医疗,建立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和合作共享机制,形成县镇联动、镇村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模式。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乡镇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到2025年,每个县建设3所中心卫生院,全部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推进其他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高筹资标准。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发展乡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到2025年全市建成村(社区)居家养老设施100处,养老服务全覆盖。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兜底工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建设整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保护利用好农业遗迹、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6.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推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实施“文脉赓续”的城乡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行动,构建县域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持续开展县域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测绘建档,建立健全保护名录,支持具备条件的城、镇、村申报国家名录。活化利用各类遗产,以用促保,实现永续传承,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锚定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居目的地”目标,充分发挥我市神话、古建、山水、红色、气候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着力打造中国神话之乡、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院、中国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展示区、中国太行风光览胜处、中国康养福地“五大品牌”,大力发展红色游、乡村游、研学游、生态游等新业态,努力把文旅康养产业打造成为我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加快景区标准化建设,支持武乡县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县,推动黄崖洞文化旅游区、八路军文化旅游区创建5A级景区,力争A级旅游景区达到50家。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新建太行一号旅游公路100公里,推进太行山大峡谷旅游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抓好6家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创建,新培育一批太行山居,着力打造精品民宿集群。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开展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等国家气候标志品牌创建,不断提升“山西长治·壮美太行”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到2025年,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全面建成贯通,沿线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健全,沿线县(区)旅游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文化展示线路,创建一批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特色文化标识塑造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各县(区)公有产权历史建筑空置率不超10%。到2027年,一号旅游公路沿线县(区)文旅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各县(区)特色文化品牌效应得到彰显;挖掘申报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各县(区)法定保护规划全面编制完成;其他县(区)实施一批保护修缮工程,打造一批特色街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长治模式”。(责任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

构建“农业+”多元产业体系。聚焦“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一市多链”发展路径,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特色农产品种植优势区,做大做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农业与旅游休闲、健康养生融合发展,壮大农村电商、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业态,大力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培育壮大平顺中药材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进振东制药、沁州黄小米集团等100个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打造30个农业产业联合体。以“神农故里·长治好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以上党党参等17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机旱作·晋品”“圳品”产品为龙头,带动打造平顺中药材、沁县小米、壶关旱地西红柿、长子大青椒、屯留瓜果、武乡梅杏、襄垣挂面、潞城大葱、黎城种业、沁源马铃薯、上党区玉露香梨、潞州区休闲农业12个“一县一业”示范基地和20个农业产业强镇,拉动产业发展的效能和价值,带动全市“特”“优”农业产业逐步实现集群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7.推进商贸流通一体化

积极申报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潞铁智慧物流园、华远国际陆港物流园建设,启动长治北、黎城水洋等物流园区改造。以长治北、微子镇、长子南、壶关、武乡、沁源、黎城7个铁路接轨点布局建设物流枢纽节点,将公转铁和铁路专用线资源向枢纽节点集聚,按照枢纽节点连接的通道流向梳理货流,从供给端到需求端提供集结、加工、仓储、装卸、运输、分拨和配送一体化物流服务,构建以枢纽节点为核心的物流枢纽供应链体系。加强城乡互动的双向物流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渠道。有效发挥县城和乡镇物流关键节点作用,支持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快递物流站点建设改造项目,完善仓储、分拣、包装、装卸、运输、配送等设施,增强对乡村的辐射能力。整合县域邮政、供销、快递、商贸等物流资源,发挥连锁商贸流通企业自建物流优势,构建县级寄递物流公共仓配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点体系,实现农村快件揽收、分拣、配送一站式服务,开展日用消费品、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等物流快递共同配送服务,降低物流成本。建设一批县城商贸综合体和乡镇商贸中心,推动实现县县有大型商超、乡镇有商贸中心、村村有便利店。依托县城、重点镇布局,结合新能源和数字化技术建设一批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深化邮政、供销、交通等既有设施资源整合,实现数字经济与物流产业深度融合。2024年底前,建成一批乡村e镇。到2025年,补齐冷链物流上下游短板,高标准建成一批规模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冷链物流设施。到2027年,形成开放惠民、集约共享、安全高效、双向畅通的城乡寄递物流体系;初步形成布局合理、产销衔接、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内畅外联的冷链物流网络。(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邮政管理局)

8.推进社会治理一体化

推进小城镇综合管理改革。按照“小政府、大服务”“权力下移、能放则放、权责一致”的原则,实施扩权强镇,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重点示范镇等大镇强镇,赋予其与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以直接放权、委托执法、联合执法和由派驻机构办理等形式,因地制宜下放城建、环保、治安等领域的管理权限,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居民社会保障、社区公共服务等行政职能体系,增强小城镇服务功能。(责任单位:市委编办)

深化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健全乡镇(街道)与行政执法部门的协作配合机制。积极配合全省乡镇(街道)赋权工作,深化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到 2024年底,积极创建市级、县级乡镇(街道)行政执法规范化试点,所有县(区)制定并向社会公布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行政执法事项目录,全市基层综合执法能力明显提升。(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司法局、市财政局)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健全完善村级自治组织,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村(社区)延伸。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头雁领航”工程,选优配强村“两委”成员。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推动村干部年龄、学历“一降一升”。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做好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集中整顿提升,加大村级组织运转财政保障力度。深化“党支部+合作社”机制,稳步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调处化解乡村矛盾纠纷。(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财政局)

(三)强力推进县城体制机制创新

1.健全人口转移机制

探索实施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新增租房落户渠道,对待购房落户和租房落户一视同仁,落户地以家庭户为主、集体户为辅,保障更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推动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全面落实企业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的责任,合理引导灵活就业农民工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加大农业人口市民化转移支付力度。积极争取省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通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对吸纳搬迁人口落户多的县城给予财政支持,重点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人才和科技成果下乡激励机制。支持晋商潞商、晋才潞才回乡创业,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人才引进和培育制度,引导科技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医生等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创建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服务网络,建立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激励机制。(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学技术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

抓好人才就业平台市场建设。完善“长治好工作”人才就业服务平台功能,推进市县乡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就业服务站贯通融合,实现整体联动、信息共享。完善零工驿站网络,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推动就业社保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在家门口做好服务保障。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太行挖机”“瑞心康护”等省级劳务品牌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劳务品牌促就业作用。积极开展直播销售员、网络约车、网络送餐、快递物流等新职业新业态领域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和融入城市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其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切实做好劳动保障权益维护工作,通过12345政务热线服务,畅通线上线下职工维权渠道,规范用工管理、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到2025年,推进村(社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基层服务体系,实现网上就业服务对县域群众全覆盖。(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3.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

创新政府投融资模式。加大对县城转移支付力度,助力县域城镇化发展。提升各级政府投融资能力,坚持策划先行,谋划设计优质项目,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和债券资金,结合市级财力状况,统筹资金加大对县域新型城镇化和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相关领域投入。探索采取“肥瘦搭配”“区域平衡”“整体统筹”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入社会资本,规范特许经营模式,合规助力县域城镇化发展。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探索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加强投融资和项目谋划设计培训。健全政银企沟通交流机制,完善投融资支持政策举措,鼓励积极探索投融资创新模式。(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人行长治分行)

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落实国有存量资产盘活相关政策法规,积极引导各县(区)建立健全资产盘活工作机制,优化在用资产管理、推进资产共享共用、开展资产出租处置、探索资产集中运营管理等,用好回收资金,增加有效投资,提升资产盘活利用效率。重点围绕交通、能源、市政、生态环保、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动储备一批权属清晰、收益稳定、特色鲜明的优质基础设施REITs项目。到2025年,分行业分领域梳理基础设施存量资产,确保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REITs 项目应入尽入项目库。(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人行长治分行)

推动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县域城镇化发展。积极引导县(区)政府通过注入优质资产、引进社会资本开展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增加县级平台公司资产规模和现金流,推动县级平台公司转型发展。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到2025年,县级投融资平台公司实力得到有效提升,实现与省市平台公司联动发展。(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监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4.完善用地管理制度

推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加强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县城建设正常用地需求。制定支持城市更新的规划和土地政策指引,鼓励用地功能转换兼容,推动复合利用土地。推广节地型、紧凑式高效开发模式,规范建设用地二级市场。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提升现有工业用地容积率和单位用地面积产出率。定期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提高“增减挂钩”指标交易比例,稳妥开发低丘缓坡地,合理确定开发用途、规模、布局和项目用地准入门槛。到2027年,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工作基本完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及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工作形成“长治经验”。(责任单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主体责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市级要发挥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成立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行动工作专班,对全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行动统一领导,分类引导各县(区)因地制宜发展。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主任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张庆宏兼任。各县(区)要强化主体责任,制定细化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科学把握县城建设时序,先易后难、层层递进,切实推动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二)探索试点先行,分类施策推动。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支持长子县按照“强协同、深融合”的思路,打造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县和城市融合型县城。支持襄垣县、沁源县按照“锻长板、强链条”的思路,发展成为 “小而美、专而强”专业功能型县城。支持武乡县按照“提品质、塑品牌”的思路,打造以文塑旅、开放包容的文旅赋能型魅力县城。支持沁县按照“融三产、城带乡”的思路,打造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支持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按照“优生态、促转化”的思路,打造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

(三)强化考核激励,激发干事活力。专项工作组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健全考核考评机制,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分类引导县城发展。市级每年对上年度工作成效明显的县(区)进行奖补,在评先选优、干部选拔任用上给予倾斜,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加强财政资金激励,市财政根据专项债券项目及债务风险情况,合理安排补助资金。

(四)加大政策供给,强化制度保障。用足用好国家、省级各项优惠政策,激发县域发展活力。各级政府、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和发展需求,围绕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三区一村”更新改造等关键和难点问题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学习借鉴省内外政策创新经验,建立政策反馈优化调整机制。健全政策落实制度机制,释放政策效应,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

(五)总结经验做法,加大宣传引导。广泛宣传、深入解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的新理念、新政策、新举措,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站位。认真总结宣传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强化示范引领效应,加强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责任编辑:曹炜君]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