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邓显鹤:芒鞋上的湘学

2018-12-23 20:10:16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易研究湘学史,发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从古楚国到近代湖南,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而独特的湘学。但在很长一段时间,湘学在全国学术地位不显,如一块玉石湮没在历史的洪流。直至清朝中叶,著名学者邓显鹤为继承与弘扬湘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湘学才出现复兴,他本人亦被梁启超誉为“湘学复兴导师”。

邓显鹤是新化人。今年立秋之后,有朋自深圳来,要我陪同他们去新化采风,在看过新化的傩戏后,我便和朋友们说,我们应去看看邓显鹤的故居“南村草堂”,感受湘学的魅力,方不虚此行。于是,我和朋友们便走进了“南村草堂”这栋普通而破旧的民居。在院门的一个角落里,挂着一双芒鞋,在风中微微摇动,而我的思绪便也飘荡开来……  当年,邓显鹤定是穿着芒鞋走过他的求学和科考之路邓显鹤家境贫寒,但自幼聪颖好学,为了求学,常一身旧衣、一双芒鞋于塾师处苦读,老师也对这位学生赞赏有加。清同治《新化县志》称其“幼即为塾师诧异,有‘邓竖子非常儿’之语。”乾隆六十年(1795),时年十八岁的邓显鹤,以县试第一应督学试,补县学弟子员,次年补禀膳生员。我们可以想像,邓显鹤作为一介寒儒绝不会如富家子弟骑着马儿,身后跟着书僮去赶考,而只会依旧是穿着一双芒鞋,满载家人的希望,跋涉在那条传统学子的科举之路上,以期实现他经国济民的志向。然而邓显鹤自清嘉庆九年(1804)中乡举后,就屡试不第,仕途之路对于他而言,越走越窄了。因而,他在困境中慨然感叹“壮岁那无经世志,衰年空有济时心”之后,因目睹到“洞庭以南,服岭以北,屈原、贾谊伤心之地也,历代通人志士相望,而文字湮郁不宣”的现状,他作出了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抉择,立下了“期以一寸心,遍饷百世士”的宏愿,即淡于仕途,专注学术,奋志搜访湘学散佚文献,纂辑刊刻,借以补《四库》之遗,匡正史之谬,让湖湘先贤前辈的事迹和精神得以流传于后世。在南村草堂的屋前屋后,有两座小小的石山,留下了邓显鹤拓摹的名家手迹“栖真”、“桂堂”、“招隐”三块石刻。阅读这六个字,我依稀读懂了邓显鹤的心灵轨迹,更理解到了邓显鹤在科举失意之后,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念,毅然走出的一条发奋著书、实现自身价值之路。

“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历史往往就在某一处被某一个杠杆所翘动,我们今天甚至可以这样说,科场失意的邓显鹤这个人生抉择,改写了湘学被埋没的历史,奠定了邓显鹤事业的高度,也因为湘学的广泛传播,导致曾国藩湘军的迅速崛起和晚清洋务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从而也改写此后中国的走向。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立下宏愿的邓显鹤,也定是柱着竹杖、穿着芒鞋行走在湖湘大地的山水之间,笑傲风雨,一步一步地丈量着湘学的高度和厚度。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可能完全无法想像,在清王朝当时的交通状况之下,邓显鹤在“东起漓沅,西接黔中,北汇于江”这一广袤的崇山竣岭之间搜索采集文献资料,需要有怎样的毅力和付出何等的艰辛?但他以苦为乐,如历史上唐玄藏取经,虽历尽艰难,但从不言苦,而终成正果。据《清史稿》记载,他“乃从事搜讨,每得贞烈遗行于残简断册中,为之惊喜狂拜,汲汲彰显,若大谴随其后”。他遍访资、沅沿岸郡县名流,历时20余年搜集纂辑《资江耆旧集》64卷,后又完成《沅湘耆旧集》200卷及《续集》100卷,卷轶浩繁,内容广博,辑著中既有朝阁名流、林泉隐逸之作,亦有民谣农谚之章,为湖湘历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此外,邓显鹤慧眼独具,出于对王夫之经世致用思想的推崇,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他首次大规模编辑刊刻了王夫之的遗著《船山遗书》180卷,广泛推广其学术思想。此后,湮没于世百余年的王夫之著作始以比较完整的面貌出现于世人面前,并呈空前繁荣之状,成为继宋代理学之后湘学发展的又一高潮。对此,邓显鹤的刊刻宣扬之功不可磨灭。史学大家王先谦由衷地赞赏:“今者船山先生竟与顾、黄两先生共垂不朽,刊书之功不可没。”邓显鹤去世之后,曾国藩亲自为他撰写了墓表,左宗棠则亲笔手书并题篆额。左宗棠另有挽联称:“著作甚勤,四海声名今北斗;风流顿尽,百年文献老南村。”两位与他同时代的杰出人物高度评价了他一生为湘学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我想,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邓显鹤的人生可以无憾已,他虽然出仕不成,但能在困境下不失青云之志,广采博闻,著书明志,以一种不朽的思想理论推动国家、民族和社会进步,这不也正是一种大胸襟、大魄力和大成功吗?

古来万事东流水,但历史却从来不会忘记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人物。站在“南村草堂”面前,似觉邓显鹤穿着芒鞋,挺立在中国文化的山峦上,如一座丰碑永远诠释着湘学的光芒!  (作者:谭周 )

[责任编辑:彭剑锋]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