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中国首座和谐文化宫——万和宫(上)

2018-09-07 16:54:17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一个范例(上)

——临西县“中华尚和园”的调查

转自河北省政府研究室《调研内参》

(2012年02月14日)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河北省进入了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新阶段。一座被学者誉为集中华“和”文化之大成、容世界“和”文化于圣堂的万和宫(“中华尚和园”一期工程)应时而起,奏出了把“和”文化“娶”回家、与旅游产业和园区建设联姻、让“和谐”在新农村建设中扎根、开花、结果三部曲。这是一部“和”文化与旅游产业和园区建设联姻的旷世之作,是一个产业升级与和谐新农村建设互动的范例。

把“和”文化“娶”回农村老家。一个在外打拼大半辈子的转业军人兼民营企业家,满怀对“和”文化的崇尚和对故乡的向往,赤子之心报桑梓,投资3200万元,用三年时间在自己的家乡临西县万庄村修建了中华尚和园一期工程万和宫。

用“和谐”回馈故乡。中华尚和园万和宫的建造者王殿明,河北省临西县万庄村人,1970年入伍后一直在石家庄白求恩军医学院服役,2001年退休的王殿明创办了一家专营高校后勤服务的公司。30年的军旅生涯,让王殿明深受“白求恩精神”的影响。早在九十年代他就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36人,累计15.6万元。创办公司致富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回报家乡。2003年,王殿明投资30万元,为村里铺就水泥干道;2004年,投资18万元打井,把自来水输送到全村200多户农家的锅台前。乡亲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了,但王殿明总觉得还缺点什么?

2006年,村里的一桩家庭纠纷让王殿明萌发了把“和”文化“娶”回家的想法。有一位老人上了年纪需要子女供养,但几个儿子闹起矛盾,都不愿赡养老人。“为什么生活条件好了,精神道德方面的东西反倒缺失了?”这时,他认真学习了党中央关于建设和谐社会方面的一系列论述,逐步产生并坚定了把“和”文化“娶”回家的想法。2006年他创办了河北万通万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了中国首座和谐文化宫——万和宫。

在万和宫,诗词歌赋、经融百家,孔子、孟子、关汉卿、陶渊明乃至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用雕塑、碑刻、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作为载体,从“家和万事兴”的民间俗语,到二十一世纪中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向附近的村民们介绍、宣传和谐文化。孔融让梨,负荆请罪,岳母刺字,六尺巷故事,玄奘西游,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将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每年一次“十佳和谐家庭”评选活动的开展,更使得目前的万庄村周围四里八乡民风愈加淳朴,村民们以孝为先,好善乐施,礼学盛行,急人所难,助人所困蔚然成风。万庄村那位无人赡养的老人,如今也受到了儿孙的善待。

让“和”文化走向全国。为了更好的传播“和”文化,2008年,王殿明创办了全国首家和谐文化研究机构——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了中国首部《中国和学年鉴》及“和”文化系列丛书近三百万字,影响最大的是在全世界华人范围内开展的“‘万和宫杯’中华新二十四孝评选活动”。 2009年底,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发起并联合中国伦理学会、新浪网、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共同举办“‘万和宫杯’中华新二十四孝评选活动”,用一年时间,在全世界华人范围内评选出了“中华新二十四孝”的先进人物。河北省行唐县龙州镇西关村的张建霞为挽救患有肝癌的公爹捐出自己69%肝脏的事迹,感动河北,成为“中华新二十四孝”的典型代表。

河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刘明辉

中国专家学者协会副秘书长 刘 迅

[责任编辑:程丽宏]

相关内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