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认识她的街坊领居无人不称赞她的善良朴实,她叫王仕花,今年61岁了,桂五山洪村人,她和丈夫把侄子蒋涛从小抚养长大,“他妈妈很早就不在孩子身边了,爸爸常年在外打工,我们拿他当自己的孩子,从他3岁跟着我们一起生活到现在念大学,我们拿他当亲生的一样。”
唯一的依靠
王仕花的丈夫叫蒋同发,在乡下农电站上班,蒋同发有两个弟弟,那时候因为家里穷,二弟连说个媳妇都困难。好不容易娶了亲,孩子的母亲却因忍受不了家庭的贫困在小蒋涛三岁的时候就离家出走,再也没回来过。为了谋生二弟只好外出打工,三弟也离开村子去外地讨生活。说起以前生活的艰难,王仕花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住在山里,家里也没什么收入,种粮食都没钱买肥料,粮食都没什么好收成,靠着山头,只能去山上割药草回来卖点钱。”说起为什么会抚养侄子,王仕花的解释很简单:“他妈妈那么早就离开,爸爸也不在身边,除了我们,他还能依靠谁,我们从小把他带着身边,拿他当自己孩子。”
为了赚钱贴补家用,王仕花在洗衣做饭操持家务之余,还要出去找活做,农忙时候替人家栽秧、除草,有人家办红白事人手不够也会喊她,在去之前她都要和人家事先讲好,中午供饭的时候要把侄子带来一起吃。“可以不给我吃,但是不能不给我侄子吃,要是不答应,我就不去了,因为中午的时候我还要给我侄子做饭吃。”
一句我们就是他的唯一的依靠,让王仕花在贫困中坚持将这个很早就失去妈妈的孩子养在身边,一晃就过了十几年。
再穷不能穷教育
在蒋涛念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村里的小学撤销了,为了让侄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家里决定把蒋涛送到县城念小学,可是去了县城,谁照顾他呢,王仕花犯了难,在丈夫商量后,又托了很多关系,终于在县城找到了一个可以代餐寄宿的老师家,才把小蒋涛在县城读书的事情妥善安排好。
“蒋涛的父亲一直在外打工,没什么文化,只能在工地上找活干,人又老实,打工被人骗,连工钱都要不回来,一切只能靠我们。”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为了孩子念书,王仕花夫夫妇俩省吃俭用,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对于这样一个农村家庭来说,着实不是一笔小数字。生活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最穷的时候只能吃咸菜,还要出去借钱,能怎么办,硬抗着”,回忆起这些眼前这个坚强的妇女也忍不住眼圈泛红。有一年村里搞拆迁,眼看着村子里很多人到镇上甚至上县买了新房子,但王仕花拿着拆迁的钱,怎么算都不够去镇上哪怕买套小房子安顿,家里还欠着债,一家人只好继续留在村里生活。可就是在这样的经济压力下,夫妻俩在侄子蒋涛的教育上从没有过半点犹豫。“必须要念书,念书才有出路”是夫妻俩共同的信念。
2018年蒋涛参加了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安徽理工大学录取,夫妻俩看着鲜红的录取通书,心里说不出的骄傲和自豪,能考上大学,这些年的付出值得!
一家人一辈子
今年五月,王仕花夫妇终于从村子搬进了城,“外面的债也就这几年才还清,女儿出嫁了,我们进城帮她带带孩子。”王仕花的丈夫蒋同发今年已经64岁,从单位退休后没歇几天就又出去找了份工作。“哪能不做事啊,还不是担心家里的开销不够来的,他找了一份当保安的工作,一个月工资1700多块钱,退休金有两千多。”家庭经济依旧不宽裕,丈夫依旧每天出去工作,一家人勤俭度日,断断续续的给在念大学的蒋涛汇去学费、生活费。“我们希望他能继续考研究生,他自己也想念,如果可以,我们会一直供下去的,支持他念书。”
抚养一个孩子长大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回想起这些年,王仕花的日子再辛苦也从未苦着孩子。“每次学校放假,都是他大伯去县里接的,哪里不舒服了我们都立刻带他去瞧病。放假了从学校回来我们就给他洗洗衣服,做点他爱吃的,他喜欢吃烤鸭,就从街上买回来。我们都鼓励他好好念书,我们会供他,一直到他成家。”
岁月在王仕花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皱纹,生活纵使有再多的艰难和不易,都无法改变她的善良的初衷。正是无悔的付出和奉献,照亮了一个孩子一生的路。(桂五镇:朱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