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很深了。
窗外,这座偌大的江城似乎已经进入了沉沉的梦乡。马路上阒无人影,只有偶尔行驶过去的几辆小车,那车灯的幽幽闪光,像是夜行人刚刚睁开的惺忪的睡眼。
整个一天,我推掉了一切事务,直到深夜十二点过,才看完这本沉甸甸的《江陵十年漫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从第一章“初到江陵”到第五章“文化大革命前五年”,洋洋三十余万字,记录了作者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的“峥嵘岁月”,真是“十年辛苦不平常”!
此刻,我斜倚床头,掩卷沉思。在橘黄色的台灯下,凝视着这本厚部头的大作,封面呈浅灰色,上方的荆州城,城楼檐角翘起,城墙墙体斑驳。而封面之下,荆州城城墙逶迤,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之中。
书名之下,看着那赫然在目的“赵富林著”几个字,几天前千里奔赴广西南宁、拜会老人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南国拜会,缘于几卷《大荆州》
几年前,正当《监利人》办刊风生水起的时节,武汉与荆州的几个文化界同仁,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办起了一份名曰《大荆州》的综合杂志,旨在为荆州市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兴盛鼓吹一番。就这样结识了王广森、刘世松、王广元等文友。大约是半个月前吧,我去荆州办事,与几个文友会面,老友重逢,推杯换盏,闲扯漫谈,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个话题时,说到荆州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大家都十分怀念大荆州过去的的辉煌,想念已经离退休的众多老领导,尤其是原荆州地委书记赵富林同志,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把手、两届中共中央委员,可以说是从荆州走出去的最大的党政领导。
说起赵书记来,王广森更是念念不忘。原来,王广森的伯父王振兴比赵富林同志大七岁,同为南下干部。南下后,赵富林同志在光化县任县委秘书,他伯伯在古城区委(原随县)秘书。赵富林夫人韩中玉与他伯母彭桂英同为革大学员,(李先念任校长),同为应山县人(现孝感广水市)可谓同学、同乡。两家平时交往很多,王广森小时候,伯母经常带他到赵家去玩。1970年1月,赵富林一家和原江陵县老县长张美举同志一家,以及王广森的母亲、弟弟王广元同坐解放牌货车,车上垫稻草,一起回老家,王广森的母亲及小弟王广元(7岁)在安阳下车回老家。王广元也记忆犹新,他们的母亲还经常谈及此事。王广森在基层工作、任乡党委书记期间,也抽空到赵家去坐坐,看望二位老人。赵书记调武汉后,王广森也经常去看望,并与其家人都熟。
我们觉得赵富林书记在荆州工作了二十多年,呕心沥血,勤政为民,曾为荆州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席间,便有人提议,能否找个时间去趟广西,看望一下这位令人尊敬的老领导。没想到大家都很认同,不约而同想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次广西南宁之行。
11月24日,我们在武汉火车站候车的时候,我手机“百度”,查了一下赵富林书记的简介:汉族人,1932年生于河北大名县前桥村,1947年参加工作,任教师,同年8月报名南下入伍任连队文书。1948年6月南征行军,7月入党,9月到老河口市,任市委秘书、组织部干事。1950年5月任中共襄阳地委组织部干事、副科长。1953年,任枣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处书记,后调到光化县(现老河口市)任县委秘书、荆门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1961年9月--1966年8月,任江陵县委副书记、书记。1966年9月--1969年2月,任荆州地委副书记兼江陵县委书记。1969年3月--1971年3月,任江陵县革委会第一副主任。1971年3月--1972年12月,任洪湖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第一副主任。1972年12月--1983年10月,湖北省荆州地委副书记。1983年10月--1985年12月,湖北省荆州地委书记(1985年9月增补为中纪委委员)。1985年12月--1987年11月,湖北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1987年11月--1990年10月,湖北省委副书记。1990年10月——1995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1995年1月——1997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997年7月—2002年1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全国第八、九届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中共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
24日夜八点多钟才到广西南宁站,时间太晚,我们只好先去旅店休息。
25日一大早,我们几个急着去见赵书记,走在南宁的街道上,大路宽阔,街面干净,天空湛蓝一色,间有纤云如丝,气候温暖宜人,明媚的阳光,映照在路边的房屋上,有的高耸如云,直逼天际;有的造型独特,新奇美观。
在青秀区新民路环境幽静处,有一自治区党委离退休领导所居住的楼群,小区的甬路两边,林木藤萝,红花点缀。风摇树影,清香袭人。
上午十点半,我们来到赵书记所住的楼房院子前,赵书记的秘书小罗,早已在院外等候我们,热情寒暄后,罗秘书将我们带进院内,进入客厅,我们见到赵富林书记,便快步迎上去,躬身与他老握手。他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了,穿一身青色便装,尽管鬓发如霜,行走略显缓慢,但面庞丰颐,思维清晰,精神尚可。
这时,赵书记安排罗秘书给我们泡茶,端水果。王广森端了把椅子,坐在赵书记身边,一一介绍我们几个人。赵书记一边听着,一边与我们颔首微笑。交谈寒喧时,王广森问到韩阿姨身体状况,赵书记便要罗秘书请出夫人与我们会面。赵夫人出来与我们热情招呼时,还问到王广森的伯伯的几个子女的近况,并要他代问他们好。
在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赵书记谈吐自如,要言不烦。向我们简要介绍了广西情况。当我们向他汇报荆州、监利改革开放、跨越发展的现状后,赵书记深情地连声赞叹荆州、监利及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发生的巨大变化!
是的,赵书记在江陵是工作了十年,而在1985年之前,一直在江陵、洪湖、荆州工作,与荆州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他老让我们一定要向荆州家乡人民转告他的问候!荆州,可以说己成为老书记的第二故乡……
荆州主政,二十余年岁月稠
赵富林同志在江陵的十年,正是他的青壮年时期,可以说是他的黄金年岁。从1961年9月29日来到江陵后,他以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奋发工作,走遍了江陵全县的山山水水,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交朋友,为群众排忧解难。为此,在《江陵十年漫忆·自序》中,赵书记情怀满腔地写道:“在江陵的十年,留下了我对干部、群众的深情厚谊,江陵的干部、群众没有忘记我,我更没有忘记他们对我的关心、支持和培育。”
在赵书记的大作中,写到他1961年上任江陵县委副书记之后的第六天,便骑自行车奔赴江陵县北部的将台区。一路上,阴雨密布,北风呼啸,他逆风而行,自行车实在骑不动了,他就推着车子奋力前行,一直到中午十二点才到达。他在这里一呆就是十几天,带领几个同志深入几个公社,找基层干部调查研究,找老农座谈,了解社情民意。后又到马山区等地。通过对将台区和马山区等地群众生活安排的调查研究,得知群众缺粮情况确实很普遍,很严重,秋播种子有很大缺口。赵富林同志和江陵县委一班子人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此县委先后多次研究并制定了生产自救、抗灾度荒的措施。——老书记当年的第一个“战役”,就这样打下来了!
难忘的1962年,这是干部群众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后的第一年,是生产恢复和发展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7月,赵富林同志第一次参加了长江抗洪,他同其他领导同志一道,乘船到新华垸、龙州垸、谢古垸现场指挥,当新华垸溃口后,他又指挥民工奋战死守;在荆江大堤的抗洪前线指挥部,他坐镇指挥,顾不上吃饭休息,值班到凌晨。表现了大无畏的担当精神。9月中旬,第一次脱产在省委党校学习,在党校学习的53天时间里,他除了阅读列宁、毛泽东、刘少奇的著作及十余份中央重要文件之外,还阅读了《南唐全传》《铁道游击队》等几本文学作品。并写下了3万多字的阅读笔记。
从1962年以后的几年时间里,赵富林同志与县委其他领导关系融洽,团结共事,为江陵人民抗灾度荒,以及今后如何抗灾保收,作了大量而有成效的工作。拿他的话来说:这段时间虽然艰苦,人累,但却心情愉快,无怨无悔。
在荆州工作期间,老书记很注重水利建设,狠抓大中小型水利建设配套工程。后来,老书记调到洪湖工作期间,能正确处理协调洪湖与监利的环境保护。
1964年4月,原江陵县委书记调任荆州行署副专员,留在江陵县委的几个主要领导中,赵富林同志是最年轻的,他身体好,精力充沛,尤其是经过了长期革命工作的实践,具备了在复杂环境中能够明辨是非和独立自主的领导才能,所以上级党委任命他为江陵县委书记。不久,1966年8月省委通知他任中共荆州地委副书记兼江陵县委书记。
正当赵富林书记与干部群众们一起,为荆州、江陵的工农业发展大展宏图时,文化大革命的风浪席卷了荆州古城!大串联,破四旧,揪斗反动学术权威,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赵富林同志面对乌烟瘴气的混乱局面,甚至在自己被戴着高帽子批斗的时候,他一是尽力保护国家财产不遭破坏,二是设法保护革命干部,三是宁可挨整被斗,也不表态胡乱支持这个派、那个派。就这样,他身负重任,艰辛跋涉五、六年,终于走过了这段坎坷路。1969年1月“解放”出来,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先后任江陵县革委会副主任、中共江陵县革委会核心组副组长等职务。同年3月,调往洪湖县任革委会第一副主任、洪湖县县委副书记等职,人称地方干部一把手,和县委书记(军队干部)一起主持县委工作。之后他一路升迁,担任过荆州地委副书记、荆州地委书记、湖北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直到1990年10月,调往广西壮族自治区任党委书记。
赵书记当年履职荆州,二十余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在他走过的城市乡镇,却留下了长长的一串光辉足迹!与他共事多年的一位下级干部,曾专门撰文,从“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生活简朴,艰苦奋斗”、“谦虚和蔼,厚德待人”、“浩气凛然,无畏无惧”等方面,盛情点赞赵富林同志的高尚情怀!
而在赵书记的这本大作中,同样令我感动的还有这么一个细节。那是在1970年1月,赵富林同志携家人儿女回乡与兄弟姐妹等亲人团聚。一天,他到坟前跪拜父母。书中写了几句话吐露了他的心声:“儿子来看望二老啦!荆门一别,父亲、母亲竟驾鹤西去,今日相见,天人两隔,父母弥留之际,儿子未能送一杯水,喂一口饭,更未能扶柩送终,是儿子的终生遗憾,愿父母谅儿之难,解儿之心。儿祈愿父母在天之灵如意安详!”拜禀之后,他在坟前陪着二老久久不愿离开,幼年时期父母爱子之心,养子之难,一幕幕在他脑海里浮现,思父母深恩未报,他竟然泪如涌泉……
书画相赠,短暂拜会余韵长
25日拜会老书记,我带去了《大荆州》合订本、最新的《监利人》杂志、《汉皇陈友谅》《楚都文学》,恭恭敬敬地送到老书记手里。他接过杂志与书籍。一边翻看,一边说到,监利是个人口大县,粮食大县,对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任荆州地委书记时,多次到过监利调查研究。说到98抗洪与2015年“东方之星”的监利救援的“小城大爱”精神,当时老书记也是极为关注的。
我们记得在1999年11月5日,《荆州晚报》记者刘胜萍以《赵富林“回家”记》,报道了在11月4日曾是荆州父母官的赵富林带着“回家看看”的心情,在湖北省委领导、市委书记和市“四大家”领导陪同下,看观音矶、察学堂洲、走外环道、登宾阳楼……旧地重游,感慨万千:荆州变化太大了!赵书记一行冒雨来到观音矶头,听了市委领导介绍1998年和1999年“姊妹水”在观音矶头的具体标位,荆州人民抗御洪水的伟大壮举。他听后动情地说,洪水可冲垮堤坝,却冲不垮荆州人民的意志啊!赵书记又来到荆州城南开发区、环城路等处细细视察,看到他一直关注的古城护城河外环道,看到河道疏浚,河水似镜,绿草如茵,水杉护环道,碧水映古城的美景,他欣然下车,雨中赏景。市委领导适时地对荆州历史与现实的勾勒介绍,事事唤起他沉思与遐想。这位在荆州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八十年代中期任荆州地委书记的“老荆州”不无感慨地说:荆州是一个历史沉淀很深的宝地,我们要好好珍惜她,爱护她,让她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之后,赵书记一行极有兴趣地登上了宾阳楼,瞰居正街,眺荆州大道,看护城河及沙市风光,面露喜色,与随行人员和荆州“老乡”一一合影留念。他说:“在广西展交会上,我以荆州人的身份和家人看了几天,你们的每一个产品,都令我们全家人激动不已,今天重回荆州,故地重游,荆州比以前更美了。我相信明天的荆州会更美!”
说话间,我们又拿出监利籍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刘一刀先生、刘寒冰先生的几幅书法作品,铺在客厅地板上,赵书记仔细欣赏书法作品,还饶有兴味地询问我们的办刊情况,说能坚持办刊八年,出刊八十余期,确实不容易!鼓励我们努力工作,多出精品,把杂志办得更好。
行前我们就上网搜索得知,他出身农家,却读书读到高小毕业。自1948年随军南下的途中即开始写日记,记笔记,七十余年如一日,坚持不懈。除了《江陵十年漫记》外,他还出版了《探索奋进繁荣八桂(上册)》(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荆州巨变》(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老河口文史资料》、《火红的年代》等著作。
中午十一点二十分,快一个小时了,考虑到赵书记已经是八十七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了。我们提出告辞;并一再请老书记保重身体,方便时回荆州看看。老人家不停地点头微笑。
随后赵书记和夫人与我们一行合影留念,并送我们一本他本人亲自撰写的《江陵十年漫忆》,还亲自叮嘱罗秘书及家人请我们共进午餐。
临走时,赵书记面色动容,与夫人一直将我们送到门外,两位老人依依不舍,频频挥手,目送我们离开……
作者简介:
安频,男、湖北省监利县人,高级经济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党支部副书记,《监利人》杂志主编,《荆楚报告》杂志副主编。出版有《足下集》《思想底片》《心灵感悟》《世相评弹》《特别联想》《汉皇陈友谅》等多部专著。在新华网、人民网、千龙网、百度文库、豆丁网、中华文本库、腾讯、丝绸之路网、领导干部在线、西部之声、起点中文网、天天快报等一百七十多家网站,及《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荆州日报、巜名人传记》、湖北音乐》《咬文嚼字》《楚天主人》《学习月刊》《速读》巜领导科学论坛》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六百八十多篇。(安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