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村官感悟】组织授“真经”,第一书记练“绝活”
为有效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推进,12月23日,榆社县组织全县新轮换后的152名贫困村第一书记赴山西农业大学进行为期两天的脱贫攻坚专题培训。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武晋杰出席开班典礼,山西农大副校级干部田晓东和山西农谷农民职业培训学校副校长张三继主持开班典礼。(12月28日 黄河新闻网)
选派“第一书记”到贫困地区扛起脱贫攻坚重任,促进地方脱贫,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近年来,各地的“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精准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面临的都是“硬骨头”,“第一书记”的作用愈加凸显。“贫困”的原因,除了交通、自然环境因素外,更多的是“领头羊”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问题。特别是轮换后的“第一书记”,虽说通过了层层考察,工作能力没得说,但“扶贫”不是纸上谈兵。因此,这些相当于“转了行”的“第一书记”们,必须“充电”,才能拥有扶贫的“绝活”。
在这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时期,榆社县组织全县新轮换后的152名贫困村第一书记赴山西农业大学进行为期两天的脱贫攻坚专题培训,就是要在新的“专业”上给这些“领头羊”们“充电”。坊间有云“隔行如隔山”,而对新任的“第一书记”来说,“精准扶贫”可能就是另一码学问,需要“专业化”的能力。像榆社县组织的培训,主要就是从思想到业务授予“第一书记”的扶贫“敲门砖”,让他们上任伊始,就先成“内行”,与村里的扶贫工作实现无缝对接。
从近年的“扶贫”工作来看,越往后越难,因为进入“最后一公里”的,都是深度贫困地区。再加上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麻雀虽小,肝胆俱全”,且对象是文化素养相对低一些的老百姓。他们“贫”,在思想意识上的急功近利就要明显些。如何在工作中提升百姓意识,绝不能光靠高深的理论。如何走进村民心的世界是第一要务,其次才谈得上开展工作。就目前的农村而言,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必须同步进行,没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和有效的工作方法,是要遇到绊脚石的。有效剔除“绊脚石”,靠的就是扶贫的“术业有专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榆社县邀请山西省生态环境厅、财政厅农村综合改革处领导以及山西农大教授、平遥县段村横坡村党支部书记等从政治和专业上给“第一书记”们输入了时代的“活水”,就是要求“第一书记”要将别人成功的经验和自己的工作方法进行整合,既不可生搬硬套,又不能我行我素。因为在培训期间,能否真正取得到“真经”,是今后能否“精准扶贫”的关键。“第一书记”们只有抓住这一契机,从思想上提高政治站位,从“专攻”上掌握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绝招”,才能“游刃有余”。
实施“精准扶贫”,“第一书记”们任重道远。要啃下最后的“硬骨头”,“第一书记”们必须练好一套拿手“绝活”,成为“精准扶贫”的“内行”人。因此,无论是哪一次“第一书记”的轮换,都不能一换了之。组织要把“真经”传到手,“第一书记”要把“绝活”练到家,才能更好地领导、配合地方村两委,凝聚起“脱贫攻坚”的磅礴正能量,啃下“硬骨头”,打通“最后一公里”,完成神圣的使命,实现小康的梦想!
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黄自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