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刘军与“三变”的不解之缘

2020-04-03 12:49:06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农村,“三变”改革亦是。作为“三变”改革的发源地,贵州省六盘水市自2014年以来,积极探索开展“三变”改革,紧紧抓住了中国农村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在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先行探索、先行试点、先行突破,形成了可复制的样本,成为农村改革示范的亮点,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开。而在此之前,盘州市“三变”改革服务中心副科级干部刘军,更是与“三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它的萌生、锤炼、到成长……历经的点点滴滴,就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了刘军的灵魂之中,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为之奋斗的执着和信仰,是牵引着他“甘为人民老黄牛,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动力。

2010年4月,在盘县信息管理中心工作的刘军被盘县县委选派到盘县淤泥彝族乡淤泥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开始,他便与“三变”改革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为盘县淤泥彝族乡麻朗垤村

缘起:人民认可的“第一书记”

初到淤泥村,刘军第一时间就对彝族聚居的淤泥村的大体情况进行了解。

彝族聚居的淤泥村地处产煤矿区。虽因基础设施建设、煤矿建设,靠征地款得到了一笔钱,但小富起来的淤泥人却时常担心和焦虑。

“在我们淤泥村,最大的特点是有了点钱,只会消费,不知道怎么用钱去发展,群众着急,我们也急。”村党支部书记柳玉学向刘军说出了自己的心病。

柳玉学说到:“过去的村级班子散,老百姓的想法也散,基本上是各顾各的小打小闹,做起事来蹩手蹩脚的,成不了大事。就是因为太“散”,上届村委会主任都缺位了,根本选不出来。”

刘军听后,也头疼,但他想总不能这样下去,总得拿出解决办法来。于是在面对工作开展难、干群关系紧张等纷繁复杂的村难题时,刘军把摸清村情民意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希望进一步了解关系紧张的症结所在。

通过一个月的深入走访,刘军发现了淤泥村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一味要求村里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讲义务、讲责任、讲奉献,却没有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于是,刘军和村里的村干部们,一起深入群众,了解所需。开始了对老党员、困难党员和群众的走访、慰问和帮扶工作。

在2010年年底,刘军自掏腰包和协调各类资金11680元,慰问、帮扶了10多名困难党员、20多户困难群众和10多名60周岁以上老人。

“这么多年了,从没想到党组织还会来看望我。年轻人,你很有心啊,你是主动走进群众的好干部,你给淤泥村带来了发展的希望。”86岁的老党员苏德周对刘军说到。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他热心的工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也暖了群众的心。2010年12月,村委会选举一次成功,成功选出了群众信任、真正强有力的村委会班子,干群关系逐步融洽,这让刘军倍感欣慰。

但是,这些融洽似乎停在了表面,群众愿意和村干部交流了,但要得到群众的支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刘军想:“只有真心为群众谋福利,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2011年5月,村民孔文秀家猪圈起火,因火势猛烈,围观的人多、动手的少。刘军知道后,立马带上7名村干部赶往孔文秀家,冲上去就开始扑火。面对烧得不成样子的家和猪圈,孔文秀痛流满面。在得知孔文秀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又没有劳动力后。刘军立即组织村干部筹了2480元,投工、投劳连夜帮助孔文秀家把猪圈建好。这一举动,得到当地群众的称赞,纷纷说到:“这个新来的村干部真得劲。”

事情一件一件在做,群众也一点一点地记在心上,刘军的一言一行也让村里人更加相信他这个新来的“第一书记”,村民有事没事也都会和他这个“第一书记”拉拉家常。

淤泥村主干道建设初期,有一段路要占用村民姬安明家部分土地和一个猪圈拐角,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姬安明就是不同意。

说巧不巧 。2010年11月某天,刘军在工作途中看到一名妇女正教脑瘫患儿走路。于是,他主动上前了解情况,在得知她们家里为了给孩子治病,早已是一贫如洗,孩子的病也一直拖着,不能进医院治疗后。他立即着手打听治疗脑瘫儿童的病例和医院,并联系县残联帮助孩子治疗,还向妇女介绍了国家对脑瘫儿童的救助政策。

十天后,刘军再次遇到这名妇女。老远的,对方就笑着和他打招呼,还高兴地告诉他:“孩子的检查有结果了,医生说好在孩子还小,治愈机会很大,多亏你了。”随后,热情地邀请刘军到她家里做客。来到妇女家中,刘军才知道,原来她就是姬安明的妻子。第二天,姬安明主动找到刘军,真诚地说:“你是好干部,是真心关心我们老百姓。修路要占多少就占多少,我绝不拖村里的后腿。”

于是,在巧合的机缘下,解决了修路难题,使得村支”两委“工作开展逐步顺利。

图为盘县淤泥彝族乡淤泥村

2011年9月16日,淤泥乡遭受了特大洪灾,刘军带领村干部连续4天帮助受灾村民清理水毁后的家园,还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1600元慰问了8户受灾较重的村民。

2011年,刘军从煤矿协调资金2000元,自己出资400元帮助已故贫困党员谢学昌的家属办理丧葬事宜,并解决其子的大学学费。另外,还组织班子成员和村民捐资1000余元,帮助重病老党员柳远富就医。

这些虽是小事,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让淤泥村的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些小事,让村干部们走进了百姓心里,让全村的百姓支持了村子的建设。

“拥有了村民的信任,带领群众创业致富成了我这个‘第一书记’的主要目标。”刘军说到。

图为刘军、大学生村官李强荣、村党支部书记柳玉学带领村两委人员动手建科技示范园,图为劳动间隙就地午餐

在刘军看来:“淤泥村是一个产煤村,受采煤影响,农业生产条件极差,煤矿和小城镇征地后,很多农户成了失地农民。好在多年的煤矿生产,农民手中分散存有部分资金,要想发展,必须把这一部分资金集中起来,走经济转型升级之路。”

在刘军的带领下,2011年5月淤泥村集思广益,成立了盘县品鲜居特色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了盘县淤泥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品鲜居山庄等经济实体,吸纳社员土地股、资金股、劳务股等股份200多股,股金200余万元,解决了20余名村民的劳动就业问题且经营效益可观,也摸索出了一条“人心拧成一股绳、村民参股合作社”、“集小钱、办大事”的经验。

喜事不仅如此。2011年10月,刘军在得知盘县建设两河工业园区的消息后,他立刻意识到这是淤泥村发展的一大机遇。于是,分片召开了村民大会,并积极作出宣传动员,在得到绝大多数村民的支持后,委托村支“两委”选准项目,带领他们向两河工业园区进发,以品鲜居特色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新建“格外香”土豆制品厂,寻求发展新机!

图为品鲜居山庄第一年盈利20000元,用10%的利润2000元慰问老党员和贫困户

后来,该项目得到了市、县领导的大力支持,285户村民入股资金2800多万元,在两河工业园区购置42.96亩土地,先后完善了征地拆迁、规划设计等相关手续,建好了厂房库房,修好了进厂道路,搞好了厂区绿化。时至今日,该项目升值3倍多,总资产达到1.05亿元,参股农民285户,户均升值60多万元。项目建设过程中,解决村民劳动和就业30多人,户均劳务和分红收入10余万元。

刘军的辛苦努力和付出,得到了淤泥村人民的认可,他的工作也得到了组织的肯定, 2011年,他被淤泥乡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淤泥村党支部被评为市级“五好基层党组织”。2012,年他被评为六盘水市优秀共产党员和六盘水市十佳选派干部。这些荣誉的背后,离不开他的努力,和那颗紧紧牵挂人民的心。

图为淤泥村第一书记刘军和村支书、村主任一起建设科技示范园的漂浮育苗大棚

实践:为了牢记嘱托,不忘初心

2012年5月3日,全市选派干部到村任职总结表彰大会上,刘军作为“全市十佳选派干部”代表发言。发言中,他全面分析了盘县当前发展的状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散会后,时任六盘水市委常委、盘县县委书记陈少荣叫住了他:“小刘,你会上分析的有一定道理,但是你任职的村地处矿区,是产煤村、富裕村,没有代表性,你可以找一个贫困村试一下。”

回到淤泥村后,刘军仔细思考了领导的要求,决定按他的意见找一个贫困村试一试。于是,他从组织部找来了全县330多个贫困村的名单,反复的研究了几天后,他把目光聚焦到了纯农业的省级一类贫困村——坪地乡莫西里村,选择这里的原因,主要是他从小生长在这里,有群众基础,父老乡亲相信他,认可他的为人和工作。

图为海发建设初期

选定了村之后,刘军就开始找项目,因为当时全县大搞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他认为这是一个发展农旅融合旅游经济的极佳机遇,于是动员海子头86户村民每户出资10万元,成立海华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个商品马铃薯基地,再依托马铃薯基地的交易市场、库房、产品展示中心的设施发展民族文化旅游。

选定项目之后,他跑到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组织部等部门咨询并征求领导们的意见建议,得到了领导们的肯定和支持后。他立刻回到莫西里村做群众工作,从议事到注册合作社、项目审批、流转土地,仅用了20天时间。村民的行为也得到了当地政府、上级有关部门和时任县委主要领导的认可和支持。

图为2013年5月1日海发街建设奠基仪式

2013年5月1日,海发商品马铃薯大型交易市场正式奠基,并得到市、县领导的鼓励和支持,并要求刘军协调好进度,争取早日把项目建成,为8月份的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增光添彩。

2014年,盘县正式开展“三变”改革,海子头的土地全部种上了助推旅游的生态产业,不再适合发展商品马铃薯。于是,村民们积极响应“三变”改革,及时抢抓机遇转型,将过去的库房改成漂亮的民宿、客栈、宾馆、酒店、农家乐等等,还有村民因地制宜的建起了蒙古包,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图:2014年1月11日建成开街,村民自发组织跳起了彝家达体舞

2017年,海子头正式对外称这条街为海发民族文化街,起一个海子头要发展的愿望。当年,接待游客5600余人次,创收100多万元,户均创收11600元,2018年接待游客1.1万多人次,创收220多万元,户均收入25000余元,2019年接待游客1.3万多人次,创收230多万元,户均收入26000余元。

“从2012年开始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8年时间,总投入4000多万,海子头村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建起了一条繁华的旅游街道。这期间,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都是村民们自发筹集资金、组织建设,建设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一起纠纷事件,工地上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乡村振兴就需要这样的样板。”刘军说到。

图:客 栈

图:海发民宿 蒙古包

图:夜里,海发村民自发跳起了 彝家达体舞

图:如今的海发,已焕然一新

升华:调入三变改革服务中心

2014年8月27日,刘军被盘县县委组织部抽到组织部集体经济办临时负责全县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他带领集体经济办先后打造了普古乡舍烹村、淤泥乡岩博村、坪地乡莫西里村等集体经济示范点,总结出了资源开发、土地流转、资产租赁、服务创收、异地置业、实体兴村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六种模式”。

至2015年10月,盘县454个村全部消除“空壳村”,每个村均实现经营收入2万元以上,盘县荣获“2015年度集体经济示范县”争取到中央奖补资金2500万元。为“三变”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5年10月,盘县组建临时机构“三变办”,刘军被抽到临时三变办,先后任综合组副组长、三变办副主任,一直负责三变办的日常工作。并有幸参与了三变改革一系列文件的起草、修改、发布等工作。同时他也参与了“三变”改革的产业布局、合作社组建、示范点打造、陈列室建设、考察团接待、乡村干部培训等一系列工作,在他们全体人员的的共同努力下,“三变改革”也逐步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肯定。

2016年8月,刘军被组织调入三变改革服务中心任副科级干部,从此真正成为了三变人。

结局:在不断探索中前行

一路走来,“三变”改革荣获“2016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入选2017年全国精准扶贫十佳典型经验和全国脱贫攻坚年度汉字,2017年9月,六盘水市获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2017、2018、2019年三次写入中央1号文件,最终上升为国家战略。

刘军说:“六盘水的“三变”改革一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标杆,盘州市一直是六盘水的改革样板,作为亲历“三变”的改革人,我深感骄傲和自豪。但是,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注定要负重前行。”

作者:刘 景

[责任编辑:李慧芳]

相关内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