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的命名“原”是推原、阐发的意思,由此可见叶燮的写作目的是阐发诗道。叶燮主张作诗要必须有感而发,内容也必须符合情志统一的要求。在《原诗》中叶燮阐释了诗歌发展的盛衰和创作问题,试图构建结构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本文从诗歌发展观、诗歌创作论、“诗是心声”三方面入手,论述叶燮的诗学观。
一、诗变规律
在《原诗》开头总结了诗歌演变的规律:“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这就说明叶燮认为诗歌发展是“相禅”的,是有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的,而不是复古派提出的“今不如古”观点。《原诗·内篇》:“吾前言踵事增华,因时递变,此之谓也。”最初的文学和现在的文学相比较,最初的文学形式单调、语言质朴,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文学也在不断发展,形式与内容都越来越丰富。由此可见,人的思维是一日一日增加的,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叶燮认为创作主体由内到外都是不断变化的,人的知识和对事物的认知也是与日俱增的,因此诗歌创作也会是不断变化的,是人内心和外在世界的反映。
诗歌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那叶燮又如何看待诗歌发展的审美倾向问题。正体诗合乎风雅正道、变体诗则丰富多变在叶燮看来二者并无优劣。他主要纠正的是“明七子”推崇正体诗排斥变体诗的观点,即“正即盛,变即衰”。复古派的诗歌审美是以汉魏、盛唐诗为正,宋诗之变为衰。由此看来诗歌的审美由正衰连接。而叶燮的“互为盛衰”则是诗歌发展历程上的一大变革。如果一味延续诗歌的形式,就会导致风格固定陈旧,使得诗歌衰落,再无新意。只有积极的“变”才能改变这一局面,让诗歌重新兴盛发展起来,因此“变”是解决诗歌发展过程中守旧问题的关键动力。总而言之,叶燮立足于诗发展变化的历史,突破复古与反复古争论的局限,让诗的审美不以正衰为唯一评定标准,使其在动态变化中不断发展。
二、物我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中指出“物色之动,心亦摇矣。”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认为诗人情感的产生是由外物引起的。叶燮从主客体方面阐释诗歌创作的影响和规律,说明了诗歌是“物”与“我”的统一,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叶燮强调物对创作主体有着触发、感发的作用,只有诗人遇到“物”,才能触发、激起创作的激情和诗兴,即“我”需有“物”的触动才会产生诗情与创作冲动。
物色又该如何表现?叶燮认为“理、事、情”三者可概括诗歌表现的对象,但其本身并不能代表诗歌的实质。诗歌不是对事物的真实记录,而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呈现。“理、事、情”需要借助创作主体的想法才能完美呈现。主体的创作是有意识的,诗歌创作是将客观事物转化为一种审美意象,表达创作主体的情感。“物我合一”则是叶燮对诗歌如何创作问题的解答与概括。这一理论有别于复古的模拟论调和一味强调诗歌应是主体思想的阐发,是自身性情的体现,这也是叶燮诗歌理论的价值所在。
三 、诗是心声
叶燮总结诗坛“诗亡”的原因有“亡于好名”和“亡于好利”。叶燮指出“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可见叶燮对违心之作的强烈批判,他认为诗歌表达的应该是诗人心中所想所感,即“诗是心声”,而不是强说愁的伪造感受之作。
在《原诗。外篇》中,叶燮将“诗言志”的“志”定义为心之所感。早在《毛诗序》中就已经对“志”和“情”的关系有了明确表述,也证明了诗歌的本质就是言志与抒情。叶燮的“诗是心声”观点也继承了前人观念,要求诗歌要表达志向,抒发内心情感。“志”对于诗人是极其重要的,“志”能够引发“情”,让诗人发生情感触动;同时,一首诗的“志”也是诗歌意境的体现。叶燮喜爱、提倡志士之诗,志士之诗中能够窥见“志”与“情”的融合统一。
《原诗》中指出“千古诗人惟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由此可见叶燮推崇的志士之诗的典范就是就是诗圣杜甫的诗。从杜甫诗中不难发现其志向与情感的融合抒发,这与失去真性情的应酬诗大为不同,这也就决定了杜甫诗在文坛上的地位,值得后世品味赏析。叶燮以杜甫的《乐游园歌》为例,阐释了诗歌需要有情和志的结合。《乐游园歌》是诗人失意时情感为基调,营造苍茫的氛围,这样情与志的表达激起了读者对家国命运的感慨与悲愤。通过杜甫这首诗融个人情志于诗的表达,我们不难发现叶燮推崇“志士之诗”的原因。“诗是心声”是叶燮诗学观念的重要体现。
三、结语
叶燮的诗学观念在《原诗》中表露,他以整体来看诗歌的变化发展过程,他反对“正即盛,变即衰”的观点,提倡“互为盛衰”,认为诗歌永远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而诗歌是物我的统一,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不能脱离个人情感而只注重对物象的还原,诗歌应是创作主体对物进行艺术加工,加入自我情感后的表达形式,叶燮抨击无情的写作。同时,诗歌的内容应是“情”与“志”的统一,既要体现自己的思想志趣,又要有自我情感的抒发。总而言之,《原诗》是叶燮建立的全面的诗学理论体系,对比当时其他诗学理论,他的理论无疑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和思考的。(宿迁学院:周心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