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大众健康报整版报道,刊发了内江市卫生健康工作经验做法。全文如下:
“十四五”以来,内江市卫生健康委始终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强医利民行动,着力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产业事业发展、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内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道地药材优势
中医药健康产业链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全力推动“一乡一基地一中心”建设。着力推动天冬全产业链发展,坚持育苗、种植、加工、交易、产品研发、品牌营销、康养旅游“七位一体”的发展路径,全市建成天冬种植基地50余个,种植天冬5万余亩,成功遴选出全省第一个天冬新品种“川冬1号”;东兴区获得“中国天冬之乡”的称号,“内江天冬”获得地理标识证明商标,内江天冬获批“名特优新”农产品;2024年8月,天冬纳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全面实施曲剂基地“六大行动”,打造曲剂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集群,目前,全市曲剂生产企业4家,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三分之一。持续推进内江市中医医院院内制剂中心建设,目前共备案17个院内制剂品种,颗粒剂、胶囊剂、丸剂、茶剂、散剂及酒剂6个剂型生产线已实现标准化生产,10种新制剂已进入研发阶段。
二是全力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及科研成果转化。有规上中药制造企业9户,已成功引进、培育中医药全产业链企业6家,成渝双圈东兴食品加工集中区、威远县大健康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中。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以道地药材天冬为主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同步开展内江天冬欧盟标准、内江天冬国内标准等系列标准的研制与出台;目前,已成功研发天冬洗护、日化、果酒、酱酒、饮料等大健康产品40余种,天冬面膜、天冬膏、天冬啤酒等产品在市场反响热烈。
三是全力推动中医药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中医+旅游+文创”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将非遗文化、市井文化、大健康康养文化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全市建成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3家、市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5家。内江市中医医院成功建成内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冯氏痔漏疗法”和“姚氏骨伤疗法”成功入选省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内江东兴老街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于2023年建成,累计接待游客16万余人。
紧扣“三条主线”
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提档升级
一是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均衡。建立医院评审指导帮扶机制,结合医院需求,组织市内评审专家每月下沉指导、培训,印发通报,督促医疗机构落实整改,提升能力。“十四五”以来,新增三级“三甲”“三乙”综合医院各一家,实现五个县(市、区)三级医院全覆盖和县级医院“三甲”零的突破。
二是临床重点专科“扩容惠民”。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纳入市委“揭榜挂帅”行动,开展临床重点专科“扩容惠民”行动,联合多部门印发《内江市支持医学重点专科发展八条措施》,在人才队伍、医保政策、科研经费、财政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每周一调度、每月一通报、每季一例会、每年一总结”推进机制,并纳入年度年终考核。截至目前,全市在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含“川渝共建”)达到9个,并列全省第三,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提前2年完成“十四五”建设任务。
三是医疗服务高效便捷。“一次挂号管三天”纳入全省试点,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施“一次挂号管三天,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全省率先建成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调阅平台,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组织11家三级医疗机构开设午间、夜间门诊,方便群众就医。推进医院“智慧服务”,开通智能预约系统,开展床旁结算、互联网+护理,组织三级医院建立门诊、出入院两个“一站式”服务中心,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分时段预约诊疗率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开展率均排名全省第1。将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与行风建设、专项整治和DRG支付方式改革相结合,每月监测通报公立医院次均费用控制情况,并纳入约谈和年终考核。今年1—7月,内江市公立医院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同比分别下降5%、12.9%。
全疾控体系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一是医防融合、医防协同逐步深化。全面落实“两个清单”,全市129家医疗机构均成立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独立设置或指定科室承担公共卫生工作,配备专兼职公共卫生人员1392名。制发《内江市医防融合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业务融合的合作机制,推动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业务、信息、监管、资源以及人才培养等全面融合。印发《内江市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建立“培训、管理、考核、评价、运行”五项机制,推选48名疾控监督员工作骨干开展培训考核,派驻32名疾控监督员,在5个区县、23家医疗机构、4家医共体医院全覆盖推进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试点工作。
二是搭建三位一体监测预警立体网络。搭建覆盖“市、县、乡、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科学布局省、市、县传染病监测哨点,扩面开展新冠、流感、手足口病原学监测。建成多病同防的“1+5+7”致病菌识别网络(1家市疾控中心为技术总牵头、5家县级疾控中心为技术支撑、7家医院为哨点),实现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发热门诊(诊室)监测、哨点医院监测“三个全覆盖”。全市34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8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实现法定传染病报告自动交换,9家国家传染病监测预警前置软件首批部署应用机构实现与国家平台数据联通,全市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慢性病综合防治驶入快车道。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机制,建立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慢性病综合监测体系和以考核指标为导向的慢性病综合防控质控评价体系。开展病因预防行动,实施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控制,累计建成10大类健康支持性环境574个,基层医疗机构自助式健康检测点覆盖率达100%。开展慢性病早期筛查和干预行动,对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癫痫等重点慢性病进行临床前期预防。实施“三个一”(一张服务网络、一批服务规范、一套信息平台)整合型重大慢性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探索“三张处方”“四师共管”“三高共管”,推进慢性病“防、筛、治、管”全流程管理。率先实现省级及以上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全覆盖。
加快“数智化”转型
信息化建设实现新飞跃
一是检查检验结果共享调阅。建立内江市智慧医学影像大数据平台,全市142家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医学检查影像和检查结果集中存储、共享调阅,提供数字医学影像服务177万人次,远程影像诊断服务19万余人次。依托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成检查检验结果共享调阅和共享互认平台,内江市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现检验检查结果跨机构数字化共享调阅。
二是智慧急救体系健全完善。升级内江市120中心智慧化调度大厅,新建资中县、威远县、隆昌市急救分中心调度平台,5G化改造66辆急救车,构建“120指挥中心、急救车辆、网络医院”互联互通、高效协同的智能化调度体系,建成院前与院内联动协作、“接警即出诊、上车即入院”的急诊急救模式。以市120中心为枢纽,联结3个县级120分中心和16家市县级医院、1家民营医院、7家乡镇卫生院,形成市、县、镇“反应迅速、指挥统一”的院前急救网络和“一个中心、两级调度、三级救援”智慧急救体系。打通120急救平台与110接警平台生命救援联动通道,实现一键警情转接互联,医警协同联动1789次。
三是互联网医疗更加便民。采取“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场运营、合作共赢”发展模式,建成内江市互联网分院,并与四川省互联网总院双向互通,9家互联网医院入驻,开展互联网诊疗5000人次。探索建立“互联网+”全周期健康服务模式,居民一部手机、一键登录,提供云胶片随时看、健康档案随身带、健康服务一卡通、急救一键呼、妇幼一键管和接种预约、卒中地图、就医费用支付查询打印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