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全国妇代会代表宋国英:扶起一个村子的精气神

2018-11-28 14:40:10    来源:中国网科创    访问:    

“宋姨,我发工资啦,又给家里寄去了两千块钱。您放心,我在部队一切都好,听爸说今年我家可以脱贫了,真的不知道怎么感谢您!”又到月底,宋国英正念叨着要去个电话,张银就主动打来了。

张银出生在信阳市平桥区龙井乡冯大塘村一个困难家庭,懂事的他曾想辍学务工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被村支书宋国英给拦下了。“娃愿意读书,想上就继续上,家里的问题我们帮着想办法。”宋国英的一番话让张银重新看到了希望,事实上,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宋国英等村干部的努力下,这个家庭的状况已在逐步好转。父亲务工有了稳定收入,母亲看病能报大病救助,弟弟读中学也有教育补贴,只是考上大学后,生活费、学杂费又让张银作了难。支持一个孩子,将来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宋国英替张银想到了一个途径:参军入伍。

“大学生当兵能享受许多优惠政策,你想不想试试?”在征得张银的同意后,宋国英留意收集了招兵信息,通知张银报名审核、陪他体检,去年9月,张银被成功录取。“娃,别因为家庭贫困就背上思想包袱,要对未来有信心!”宋国英语重心长的嘱托,让张银始终铭记在心。

“是宋支书带领我们村致富的,她常说,虽然基础条件差点,但千万不能输了志气。”说起宋国英,冯大塘村的村民们不约而同地伸出大拇指,感谢她为扶贫作出的贡献。

当过教师、村建中心主任、社保所长、全国妇代会代表,虽然已经50多岁,但宋国英浑身上下充满了活力,爽朗、利落,透着一股精气神。退休后,她仍然坚守在农村一线,退休不褪色,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全部倾注在冯大塘村扶贫工作中。

“必须让贫困户认识到,不找出路,不积极想办法,一家人守着一亩三分地,等政府救济,永远也脱不了贫,消除贫困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宋国英明白,要彻底扭转贫困户“等靠要”思想绝非易事,通过逐户走访和村民大会,宋国英一次又一次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村民们脱贫的意愿逐渐强烈起来。

有了想法,就要找方法。冯大塘村位于淮河之滨,淡水资源丰富,宋国英和村民们把目光瞄准了水产养殖。如今,走在冯大塘的小路上,随处可见被一圈圈拦网围成的平整水田,水清如镜的田块里,一张张探出水面的虾网格外引人注目。

天气转凉,程庄组的贫困户邱树春趁着农闲,把自家的虾塘进行了整修,为了来年有个更好的收成。“过去是困难,人也懒散,宋支书三天两头来找我谈,说人要没了上进心,日子过不舒坦。”

看到同村不少人靠养殖小龙虾鼓起了腰包,在村里的帮助下,通过技术“取经”,利用自家稻田简单改造成的3亩虾塘很快就给邱树春带来了实惠。“仿佛一觉睡醒了”的邱树春更舍得掏力气了,龙虾热销时,他每天半夜下网,清晨打捞,就近拿到路边售卖,一天能进账一百余元。“村里还给我申报了保洁公益岗位,一个月又是1000元,再不好好干我就对不起宋支书的期望了,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儿了。”日子有了起色,邱树春脱贫致富的底气更足了。

发展特色养殖、整治村容村貌、就近就业务工,在宋国英等村干部的帮助带领下,去年就有9户贫困户脱了贫,今年也有8户收入超过最低标准,即将脱贫。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焕发出冯大塘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与自信,村民们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精气神一天更比一天足。(作者:张沙沙、赵君凯、何泽垚)

[责任编辑:陈梦洋]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