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民致富的途径。图为闻喜县郭家庄镇西阜村菜农正在收获菠菜。温徐旺 摄
——我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解读
与十年前相比,我省粮食生产能力得到多少提高?全省农村环境面貌有了哪些变化?农民的人均收入又提高了多少?3月9日,省统计局发布了我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省统计局局长张晓东对公报主要数据进行了详细解读,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
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攀升,连续突破110亿公斤、120亿公斤和130亿公斤大关,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的133.1亿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全省肉、蛋、奶总产量稳步增长,蔬菜、水果等保持较高产出水平,为保障大宗农产品供给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张晓东告诉记者,2016年末,全省灌溉耕地面积占实际耕种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35.3%,比十年前提高11.7个百分点;全省拥有拖拉机42.6万台,比十年前增长12.1%;全省温室占地面积10.7千公顷,比十年前增长4.6倍;全省大棚占地面积16.8千公顷,增长1.9倍。
此外,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文化素质提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量涌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迅速。这些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力地夯实了农业生产基础。
农村面貌和环境大幅改善
近年来,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面貌和环境明显改善。
2016年末,全省在乡镇地域范围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14.1%,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占23.9%。全省通公路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达到99.2%,比十年前提高3.1个百分点。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比重为92.8%,提高67.2个百分点。此外,安装有线电视的村比重为61.8%,提高14.7个百分点,77.6%的村通宽带互联网,还有63.9%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比十年前提高了45.9个百分点。
2016年末,全省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所占比重为68.9%,比十年前提高58.1个百分点。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比重为35.1%,提高21.1个百分点。有卫生室的村比重为83.6%,提高20.5个百分点,农村基本社会服务全面进步。
“特别让人高兴的是,我省农村电商从无到有,2016年全省12.7%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有51.2%的规模农业经营户和32.6%的农业经营单位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张晓东表示,大量返乡下乡人员在农村创业创新,为农村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正在蓬勃发展。
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普查人员在普查过程中感受到,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多措并举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据调查,2016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82元,比2012年增长42.7%,年均增长9.3%,年均实际增长7.6%,高出同期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差距扩大的趋势成功实现逆转。2016年末全省99.2%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住房,比十年前提高0.7个百分点。
同时,2016年全省有148.7万农户饮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占全部农户比重的23.9%,比十年前提高6.4个百分点;全省使用水冲式厕所的农户有32.2万户,比十年前提高4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家中电视机、手机等基本耐用消费品已全面普及,汽车、空调、电脑等用于提高生活品质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成倍增长。2016年,全省平均每百户农户拥有彩电108.8台,比十年前增长13.1%;手机212.3部,增长2.5倍:小汽车23.4辆,增长3.0倍;空调20.0台,增长50.1倍;电脑41.8台,增长24.4倍。
张晓东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三农”成绩卓著,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村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较为突出。今后,全省上下还应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不断开创山西“三农”改革发展新局面。
本报记者 王蕾
[责任编辑:李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