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市首个彝族社区,清平彝族乡马鞍社区党支部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紧盯群众安居、安业、安心,以“民族团结促发展”为总体目标,发挥“三石精神”,致力于创建“党建示范、服务规范、文明和谐、团结互助”的“融”社区,开辟一条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新路径,力争打造民族融合、文化包容、社会繁荣的社区党建“新样本”。
发挥攻坚克难的“金刚石”精神,营造民族融合新风尚。一是健全组织架构,破解融合难题。辖区易地搬迁少数民族户达64户、涉及4个村,针对搬迁“新居民”不便管理、归属感不强、融入度不高的情况,马鞍社区组建“1+4+N”社区功能性大党委,统筹英雄村、民族村、龙宝村等3个党支部和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体工商户、党员群众等社会资源,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区域化党建联动体系,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破解无人牵头、无人管的问题。二是整合多方力量,化解治理矛盾。为了及时化解彝族群众间的矛盾纠纷,马鞍社区积极引入乡“彝调委”,成立了由彝族党员牵头的“德古说理”工作室,德古们主动介入,就地化解彝族群众间的婚恋纠纷、家庭矛盾、财产纠纷等,让矛盾问题化早化了,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2023年以来共调解40余件,涉及金额380余万元,调解成功率高达99%。三是主动收集建清单,就近服务解民忧。针对搬迁“新居民”人户分离远、回村办事不便的情况,社区建立“一委两长一队”,即在彝人部落成立1个聚居点自管委,8个户长,设立1个片区网格长,组建1支党员服务队,通过“日常走访、院坝会收集、自主申报”等形式收集群众诉求形成“需求清单”,采取“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模式,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近年来,马鞍社区为群众办理、代办80余件,实现供需精准高效对接,激发社区服务新活力。
发挥无私奉献的“铺路石”精神,营造文化包容新时尚。一是统筹社会力量,建立彝乡社工服务体系。探索“党建+社会组织”服务群众模式,引进培育一批既有政治素养,又具备社工专业视野的人才队伍,以专业优势增强服务效力。以“党建+社会工作+民族团结+社区治理+志愿服务”模式,在“党课书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组织读书交流、传统美食烘焙、技能培训和才艺比赛18期,开展10类板块139个志愿活动,大力促进社区服务水平的提升。二是发挥自治效能,展现社区活力。依托社区的老年协会、快乐驿站两支文艺队伍,组建青年志愿服务队和“项目管理委员会”,发动社区知名人士、爱心人士、老党员、妇女等群体积极参与到场镇建设、征地项目、卫生乡镇创建等工作中,助推“彝族风情园”和“万人火把广场”的打造。三是开展联合汇演,丰富群众生活。马鞍社区始终坚持传承和发扬彝族特色文化,在“火把节”“彝族新年”等彝汉传统节日,组织社区彝汉群众开展风俗巡游、斗羊、摔跤等彝族特色民俗汇演活动共庆佳节,进一步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彝汉同胞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目前,已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0余场。
发挥开拓创新的“奠基石”精神,营造社会繁荣新局面。一是创新工作举措,打造“阿妈系列”党建品牌。整合县社工总站、帮扶单位资源,将“阿妈的厨房”打造成集政策咨询、生活服务、交通专线、带货快运于一体的便民代办点,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提供助学贷款、政策咨询等服务500余人次,办理赶集带货、乘车等事项370余人次,提供厨艺、家政、直播等培训8期300余人次,推动服务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二是围绕“居民公约”,推行积分机制。根据“居民公约”,制定社区“红黑榜”上榜细则和奖惩办法,建立积分兑换超市,将移风易俗、勤劳致富、环境卫生、道德文明等5类10项内容纳入积分范围、赋予正负分值,以户为单位计算积分,截至目前,上榜红榜10余户,兑换积分1000余分,营造“户看户”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三是划分“安心菜园”,促进社区和谐。马鞍社区因地制宜,在安置点实施土地共享、资产共用,划分共享“安心菜园”20余块,满足聚居点群众的农耕需求。同时定期开展“园艺汇”活动,邀请群众互评菜园管理和种植成果,分享日常生活小趣事,进一步拉近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谐,使彝人部落群众搬得“安心”,搬得幸福。(姚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