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新质生产力与人文关怀实现社会整体福祉的双重路径

2024-09-24 08:25:46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转型的核心力量,其主要特征包括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新质生产力不仅在物质生产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对社会结构、文化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单纯追求生产力的提升而忽视人文关怀,可能导致社会失衡。因此,实现社会整体福祉的双重路径必须兼顾新质生产力的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同步发展,以确保技术创新能够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而非让人类沦为技术的附庸。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与新质生产力的辩证统一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质生产力将科技、知识、数据等要素纳入生产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和发展性决定了它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为理解当代社会经济变革提供了重要视角,也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和发展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强调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理论也需要不断自我修正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与传统的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不再单纯依赖于物质劳动的效率提升,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知识积累,改变了生产的方式、结构和资源配置。数字经济的兴起使得知识、数据和算法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生产力的性质从“物质劳动”转向了“智力劳动”,这一点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延伸与创新。尽管新质生产力在技术维度上对生产方式进行了革命性的改变,但其根本作用仍符合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力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由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生产资料(工具与技术)、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技术创新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中的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劳动者身份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也在逐渐转变,推动了生产关系的改革。

二、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生产工具的变革,更带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层次调整。数字化生产模式、共享经济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要求新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机制来适应技术变革的需求。知识和数据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求社会建立更合理的知识产权和数据使用规则,保证生产要素的公平分配。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解放全人类的愿景依然具备现实意义。技术的进步可以解放人类劳动,减轻工作负担,创造更自由的发展空间。然而,如果忽视对人文关怀的同步重视,新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和劳动异化。因此,马克思的初衷依旧是我们衡量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标准,生产力必须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而不是成为少数人支配多数人的工具。

三、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自动化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快速进步。然而,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伴随着一定的社会和伦理问题。首先,劳动异化现象加剧,部分人群由于技能落后或无法适应技术变革,面临失业和边缘化的风险。其次,技术垄断与数字鸿沟的扩大使社会不平等问题更加突出。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目的应是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非进一步剥削劳动者或扩大社会分配的不均。因此,人文关怀必须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导向。教育与培训的投入应同步进行,以确保社会各阶层都能分享技术带来的红利,而不是被技术变革所淘汰。更重要的是,技术的应用必须注重提高人的幸福感,推动公共服务的改善和文化的发展,才能避免新质生产力沦为少数技术精英的工具,违背社会整体福祉的初衷。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使命应是为全社会创造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而非成为剥削劳动者或扩大社会不均的工具。

人与技术的和谐共存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技术的发展并非以牺牲人的尊严和福祉为代价,而应以“以人为本”为原则,确保技术进步能够真正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减轻劳动者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但如果不考虑劳动者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可能反而会增加焦虑和不安全感。因此,技术发展不仅要关注生产力的提升,还必须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让技术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与幸福的工具,而非仅仅是效率的象征。中国在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上已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在智慧城市建设、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领域,通过技术改善公共服务与生活质量,逐步实现人与技术的共生发展。

马克思认为,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因素,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技术革新带来了巨大的生产效率提升。然而,他也意识到,这种生产力提升并不必然带来全社会的福祉。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应用,往往被用来增强资本对劳动者的控制,导致劳动异化的加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机器大工业如何通过技术改进增加了劳动生产率,但同时也改变了劳动者的工作性质,使他们成为机器的附属物,丧失了对劳动的自主性。他指出:“随着机器的发展,劳动也越来越变成一种单调的、机械的过程,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越来越疏远,劳动者变成了机器的奴隶。”这段论述揭示了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异化,即技术不再仅仅是提升生产力的工具,而是被资本用于剥削劳动者、强化对他们的控制。

四、劳动异化的根源与技术进步的双重使命

马克思最为关注的是劳动异化,即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被迫沦为生产的工具,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及其他人类本质相分离。尽管技术进步提升了生产力,但劳动者并没有因此获得更多的自由,反而被技术压迫,陷入了异化的境地。“劳动的异化不仅体现在劳动者无法控制自己的劳动过程,还体现在劳动产品的私有化,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反过来成为剥削他们的手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里,马克思认为,技术的异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还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现象。如果生产力的增长只是服务于资本的积累而忽视了劳动者的福祉,那么技术的进步不仅不能解放人,反而会使人更加被奴役。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技术进步应该是服务于全人类解放的工具,而不是资本积累的工具。他在共产主义社会设想中强调,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将为消除劳动异化、解放全人类提供物质基础,但这一进步必须伴随着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即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全社会的共同劳动。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构想:“在联合起来的个人面前,他们的劳动不再是奴役他们的东西,而是他们自由的表现。”——《资本论》。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张技术进步应该最终服务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不是让人沦为机器和资本的附庸。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为当代关于技术与人文关怀的讨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技术发展必须与消除异化、提升人类福祉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社会进步。

五、新质生产力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

结合马克思的思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今天的技术背景下需要具备人文关怀。技术进步不应仅仅关注生产效率,还需要重视劳动者的生活质量、精神发展和社会平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技术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它的使用目的和社会结构的安排。因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技术能够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让人变成技术的附庸。这意味着,未来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提升人类的整体福祉为目标,注重解决劳动异化问题,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关于技术与生产力的论述,为我们今天讨论新质生产力与人文关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技术的进步,只有在尊重人的尊严、解决劳动异化、提升人类福祉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必然需要持续推进。但在推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警醒,确保技术发展的每一步都能在尊重人类尊严、促进社会平等与保护环境的框架内进行。发展技术与人文关怀并重,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与社会的协同进步,使技术成为造福全人类的积极力量,而非仅服务于少数人的工具。技术的价值体现在其是否能够在增进生产效率的同时,真正提升社会整体的生活质量。因此,技术发展与人类福祉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求在技术创新和社会关怀两者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平衡。换言之,技术的进步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必须重视其对社会结构、文化氛围以及人类心理的深远影响。

作者:王明宽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房家明]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