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7月12日,西华大学大健康管理学院大学生“乡”约振兴实践团 ,到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亚者造祖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7月6日,实践队成员对当地进行问卷调查活动,本活动旨在调研白马藏族传统文化的现状与传承问题,重点关注老年人健康知识认知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状况,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获取宝贵数据。
实践队成员深入分析白马藏族社区,收集关于传统文化保护、老年健康意识及儿童成长环境的有效信息,为后续的文化传承与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成功完成问卷收集,识别出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障碍及社区健康教育的缺失环节。
在四川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亚者造祖村,一项古老而神秘的舞蹈——火圈舞(圆圆舞),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实践队员。今日,该村举办了盛大的火圈舞表演活动,不仅展示了白马藏族丰富的文化底蕴,也进一步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亚者造祖村,作为白马藏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一直为外界所称道。而火圈舞,作为白马藏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据传,火圈舞起源于白马藏族先民抵御外族侵略的历史记忆,象征着团结、勇敢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此次火圈舞表演活动在亚者造祖村的广场上举行,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随着欢快的音乐响起,实践队员与身着传统服饰的白马藏族男女老少手拉手围成一圈,围绕着熊熊燃烧的篝火翩翩起舞。亚者造祖村火圈舞表演活动的举办,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文化的平台,也为外界了解白马藏族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亚者造祖村将继续举办类似的文化活动,努力打造具有白马藏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同时,该村也努力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白马藏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夜幕降临,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更是将今天的活动推向了高潮。火光映照下,游客与藏民们手拉手,围绕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共舞。欢快的音乐、热烈的气氛,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忘却了疲惫与烦恼,尽情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欢乐与温馨。实践队成员不仅深刻体验到了藏地的特色产品与民俗文化,更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图1 实践队员拍摄 藏民与游客进行篝火舞会
7月7日,实践队成员针对中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通过免费血压测量及健康宣讲活动,提升参与者健康意识,并融合文化旅游元素,增进对藏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本次活动聚焦于中老年人的健康福祉,通过免费测量血压服务与健康知识宣讲,为众多中老年朋友送去了健康关怀与科学指导。
实践队成员携带专业设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居民纷纷对此次活动表示赞赏与感谢。在实践队成员的耐心操作下,每一位参与者的血压都得到了精准测量,并获得了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同时,实践队成员还特别安排了健康知识宣讲环节,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与互动问答,帮助大家树立了正确的健康观念,掌握了实用的自我保健方法。
午后时分,实践队成员带着对藏族文化的无限向往,踏上了前往九寨藏羌博物馆的旅程。九寨藏羌非遗博物馆,正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展示藏羌文化的璀璨明珠。该博物馆荣获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低碳建筑评价,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项目,进一步彰显了其在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双重价值。
九寨藏羌非遗博物馆,约500件展品全面覆盖了藏羌民族本土文化、藏医药体系、藏传佛教文化以及九寨沟县本地特色风情民俗等多个领域。作为藏羌非遗文化的展示窗口,博物馆不仅通过静态展览呈现了藏羌文化的深厚底蕴,还通过活态展示和非遗体验项目,如唐卡绘制、藏纸制作、藏香制作等,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传承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非遗博物馆展厅以展示藏羌民族文化为主,通过精美的展品和详细的解说,让游客全面了解藏羌文化的历史、艺术和社会生活。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则通过活态展示,将藏羌织绣、唐卡制作等非遗特色项目进行生动呈现,为游客搭建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九寨藏羌非遗博物馆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丰富的展品和独特的展示方式,更在于其对于藏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交流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学习,为藏羌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博物馆还注重与当地社区的互动与合作,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开展社区教育等方式,增强了社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了社区的文化繁荣和发展。
实践队成员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年代,亲身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实践队不仅对藏族文化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传承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信念。
图2 实践队员拍摄 队员对居民进行血压测量
7月8日,实践队成员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然与文化交融之旅。这一天,实践队成员不仅沉浸于亚者造组村王朗自然保护区的绝美风光之中,用镜头记录下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在夜晚与当地居民共赴了一场健康运动的盛宴,促进了心与心的交流与融合。
实践队成员以满怀期待踏入了亚者造组村王朗自然保护区这片未被尘世喧嚣侵扰的净土。这里,山峦叠嶂,绿树成荫,溪水潺潺,仿佛一幅生动的水墨画卷展现在眼前。实践队成员手持摄像机,穿梭于林间小道,捕捉着每一处令人心动的瞬间。无论是雄伟壮观的山峰,还是清澈见底的溪流,都成为了镜头下的主角。王朗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亚者造祖村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为村子带来了经济收益,促进了亚者造祖村发展。
亚者造祖村还与保护区共同注重与周边社区的共管共建,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开展社区教育等方式,增强了居民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这种社区共管的模式极大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
实践队成员也通过精心剪辑视频,将这份自然之美传递给更多人,激发大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随着夕阳西下,行程也迎来了另一番精彩。夜幕降临后,实践队成员与当地居民相约在广场上,共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健康运动活动。羽毛球场上,双方队员你来我往,挥汗如雨,展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还向当地居民传授了八段锦这一传统养生功法。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居民跟随队员示范动作,缓缓起势,呼吸吐纳间仿佛能感受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八段锦的柔美与力量不仅赢得了居民的喜爱与赞叹,更促进了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情感共鸣。实践队员不仅深刻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和谐,更感受到了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图3 实践团队队员拍摄 队员与居民一起锻炼
7月9日,随着旅程的尾声悄然临近,实践队员在依依不舍中开启了最后一天的探索之旅。清晨,实践队员带着对当地文化的浓厚兴趣,踏上了寻访之旅。
在古色古香的街巷间,实践队员与技艺精湛的手艺人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讲述传统工艺背后的故事与传承的艰辛。一项独特的民间工艺——白马藏族花腰带,白马藏族的花腰带工艺要点在于纺织和选配线色上一定要规律,每一个保持下来的传统图案都有深远寓意,不同的图案象征各异,不同图案的纺织方法也不一样。制作过程中,白马妇女需要首先捻线,然后将线捻够后席地而坐,在地上打木桩,用梭板织腰带。因此,织花腰带被视为白马妇女的绝活儿,谁家姑娘媳妇的腰带织得好,谁家就倍受敬重。
花腰带不仅是日常服饰的一部分,更承载着白马人的美好祝愿和象征意义——“富贵的象征”,这就是白马人给红腰带取名“腰缠万贯”的含义。
白马藏族还有一个特殊的工艺品“沙嘎帽”,是白马藏族服饰文化的标志之一,形状如带花边的圆盘,浅底、帽檐为波折状,帽子上插着锦鸡颈羽或者雄鸡白色尾羽,极富装饰意味。这种帽子在中华民族的服饰中极具特色,承载着民族的历史。
沙嘎帽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用到白羊毛毡等材料,并经过剪羊毛、打羊毛到擀制、打磨、修边、扎线、绕线等多道工序,耗时两天左右才能完成。不仅是日常服饰的必需品,更是白马藏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代表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他们的每一句讲述,都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文化遗产的厚重与魅力。
随后,实践队员走进民宿,与热情好客的老板促膝长谈,了解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居民表示九绵高速的建成大幅度缩短了亚者造祖村与周边城市及旅游景点的通行时间,提高了交通效率。高速公路的通车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旅游资源,促进亚者造祖村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转型升级。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产业的发展,亚者造祖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九绵高速作为连接九寨沟等著名旅游景点的交通要道,进一步提升亚者造祖村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亚者造祖村依托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宝贵的访谈资料,无疑为深入了解当地社会风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随着夕阳西下,实践队员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返回学校的路途。虽然旅程即将结束,但这次经历留下的感动与收获却是永恒的。实践队员将把在这里学到的知识、感受到的文化氛围以及体验到的自然风光,化作前行的动力,继续在探索与学习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图4 实践团队合照
(通讯员 刘叶 罗少天 黄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