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访谈|高树飞——子洲非遗石雕传承人

2024-08-22 14:02:12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引言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记忆与智慧。高树飞老师,作为著名的非遗传承人,凭借对陕北独特石雕技艺的深刻理解与精湛技艺,活跃于榆林这片充满灵性与故事的土地。他所擅长的子洲石雕,源于陕北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人文传统,以其质朴、厚重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乡土文化的美丽与深邃。此次,我们有幸采访到高树飞老师,深入探讨他与子洲石雕的情感纽带,以及他在传承与创新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思考,为我们揭示这门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发展。

个人简介

高树飞生于1972年,陕西子洲人,从事石雕艺术创作已经有32年。在2011年成为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传承人。曾获得过各种奖项,其石雕作品涵盖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习俗等多种题材,刀法硬朗,风格古朴,尤擅大型人物雕刻。

2013年《陕北炕头狮》在陕西第三届旅游商品大赛荣获金奖。

2018年第53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获得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银奖。

2019年《北京知青在延安》延安文化传承博览会旅游商品获得“银奖”。

https://img.toumeiw.cn/upload/ajax/20240815/31ded6f42f3426d5306501204efa94a7.jpg

高树飞老师

访谈记录

央美非遗追迹社会实践团成员:在进行非遗创作的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这些难题的呢?

高树飞老师:陕北的匠人们从古至今都习惯于凭借经验和手感来进行创作,绘制图纸几乎是不曾有过的。这就导致在雕刻石雕时,有些形状和动态会显得模糊不清。不过,我会充分利用现实中的模型来帮助我。在遇到困顿、没有灵感的时候,我会到周围去观察、比对现实中类似的形态,比如动物的姿态、人物的动态等等。这样不仅能帮助我理清思路,还能激发灵感,使我的每一件作品都能充满生机。

央美非遗追迹社会实践团成员:学习这项非遗技艺有什么特别需注意的地方吗?

高树飞老师:当然,深入了解非遗的相关知识是学习的基础,比如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同时,单靠理论是不够的,实际操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亲手雕刻和体验,更能领会到每一刀下去的意义,作品才能显得生动有力。比如,有时候在雕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石材的脉动,这样的体验是无法通过书本来获得的。

央美非遗追迹社会实践团成员:那么,您在创作非遗作品时,常常围绕什么样的主题呢?

高树飞老师:我常常围绕民俗元素进行创作,因为这些主题会让作品更加生动鲜活。例如:拉大锯、吹唢呐等农村生活中的场景,看似简单,但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故事。每一件作品,都是从我对农村生活的观察与想象中提炼出来的,我很想将那些真实而又亲切的瞬间传递给观众。

央美非遗追迹社会实践团成员:您认为这项非遗在宣传和继承上存在哪些难点?

高树飞老师:目前最大的难点在于宣传的力度不足,能够展示这些作品的场所也屈指可数。此外,许多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记录和留档,导致一些珍贵的技艺和故事面临流失的风险。因此,我觉得迫切需要更多的资源去推广和保护这些非遗项目,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一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央美非遗追迹社会实践团成员与高树飞老师合影

https://img.toumeiw.cn/upload/ajax/20240815/c4d3b3c822398abb18a7d001db79873e.png

高树飞老师访谈过程

https://img.toumeiw.cn/upload/ajax/20240815/37e4d9d64e1c63ed6cbe27ab7abbc41b.png

高树飞老师部分作品

结语

在与高树飞老师深入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领略到了他的艺术才华与对非遗的敬重,也感受到了他对乡土文化的深切情怀。子洲石雕作为陕北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承载着历史与记忆,更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高老师所面临的挑战,无疑是每位非遗传承人共同的使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护与推广这一瑰宝。通过传承与创新,他希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石雕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情感温度。正是这些努力,点燃了非遗的希望,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作为央美非遗追迹社会实践团成员成员的我们也深受高树飞老师的感染,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些非遗艺术瑰宝。

文字编辑:刘依诺、王雪茗

图片编辑:吴泓震

[责任编辑:房家明]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