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邂逅三江侗族木构, 侗构栋梁美育润心——广西师大学子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2024-07-26 16:51:46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7月26号电(通讯员 何圆圆 郭懿 王子欣)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推动传统工艺实现高质量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要求,帮助三江非遗侗族木构在美术教育中得到有效推广,增强其传承活力,2024年7月22日,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遗教于乐”暑假社会实践团队,赴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莫家村开展关于三江侗族木构教学活动,立足于STEAM教学理念、设计心理学、和交互体验等理论基础,讲授榫卯之艺,拓宽思维维度。脚下沾有泥土,心中沉淀真情,“邂逅非遗,美育润心”,向下扎根,向上生花。

此次实践活动旨在积极响应国家文化自信的号召,一方面,实践队将三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教育相结合,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文化宝藏的时代价值,激发了其在教育领域的独特光辉,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生存之道”。另一方面,在产教融合育人背景下,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培育团队成员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积极促进应用型人才参与社会就业创业与产业升级,既助力乡村美术教育发展,带动乡村美术教育发展,又带动乡村人才、乡村文化和乡村产业振兴,同时,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新思路,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建设社会现代化强国伟大事业中去。

图为实践队成员梁志锐讲解三江侗族风水桥的榫卯结构何圆圆摄

讲授木构,感受非遗魅力

《侗构栋梁》是基于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美术、小学语文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融合环境空间设计所做的跨学科课程内容。实践队通过剖析三江风雨桥、鼓楼风光和侗乡鸟巢等典型建筑,立足新时代国家形象战略,探索文化认同视域下侗族民族形象的构建策略,嫁接在感官设计基础之上,用一个个榫卯结构,利用视觉和触觉搭建侗族建筑,体悟空间魅力,旨在创造出更加全面、丰富和令人满意的感官体验,达到“遗教于乐”的最终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将艺术空间感受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行为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图为实践队成员何圆圆辅助儿童进行三江侗族风水桥木构的搭建王子欣摄

答疑解惑,领悟木构魅力

在课堂的互动环节中,小莫同学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这个结构这么难,古代的工匠是怎么想出来的呢?”这一问题恰好点燃了讨论的热情。志愿者郭懿同学借此机会,向孩子们阐述了古代工匠的伟大精神:“正是因为他们拥有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和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坚毅品质,才能在无数次失败之后,创造出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奇迹。这不仅是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这个时代发展、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传承并发扬这样的工匠精神,同样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要使命和时代重任。”郭懿同学的讲解,不仅解答了孩子们的疑惑,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种子,激励着他们未来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图为学生的优秀作品成果展示 何圆圆摄

采访讨论,探索木构课程新渠道

最后,在与莫家村儿童之家负责人的访谈中,我们的教学成果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和评价。莫家村的负责人说“:你们的这次活动推陈出新,通过榫卯结构这一来源于生活的课题,不仅为孩子们锻炼了思维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队长刘世忠表达了感谢,并表示将会一直秉持“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的理念,将理论化为实践,为孩子们提供新时代下高质量美育创新课程,培养孩子们思维能力和行为习惯,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赋能。

图为刘世忠与儿童之家负责人进行访谈 何圆圆摄

图为实践队在桂林雁山区莫家村实践教学团队合影 王子欣摄

通过此次“邂逅非遗,美育润心”三下乡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我们期待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让三江侗族木构技艺在学生美育课程实践中得以传承,让非遗之美得以传承,让美育之花在心田绽放。

[责任编辑:房家明]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