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踔厉奋发奋楫争先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延安-访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延存

2024-02-23 12:39:21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记者:2023年,市生态环境局聚焦主责主业,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努力推动我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请您介绍一下,市生态环境局是如何以“三个年”活动和主题教育为契机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推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的?  张延存: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各部门、各县(市、区)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好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谋划实施了一批补短板、强弱项、破难题的生态环保项目,优化完善了一系列办实事、惠民生、促发展的监管服务方式,着力锻造了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的环保铁军队伍,推动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力支撑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

一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环境优良天数达到323天,连续5年保持在320天以上,连续4年进入国家达标城市行列。水环境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和黑臭水体,连续2年实现国控、省控和出境考核断面全面达标。土壤和地下水实行分区分类管控,环境质量持续安全稳定。

二是绿色发展加速推进。延安嘉盛石油机械装备制造公司被确定为省级绿色工厂并列入国家绿色工厂公示名单,黄陵县工业园区被确定为省级绿色工业园区,黄龙县、甘泉县和宝塔区新材料产业园区成功创建全省低碳近零碳试点。市、县两级城区清洁取暖率达100%,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达60%以上。我局荣获陕西省2021-2022年度节能减排先进单位。

三是生态示范多点突破。安塞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宜川县被命名为第二批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子长市被纳入全省第二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县。

四是安全防线持续加固。启动编制延河等4条河流的水环境事件“一河一图策”方案,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实战实训基地挂牌投用,筹备新建4个县级环境应急物资库,王瑶水库“六闸六坝”应急项目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南阳实践”典型示范推广展示。

五是队伍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化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成功入选全国“智慧环保十佳创新案例”。连续两年夺得全省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第一名。连续两年获得全市35个行政执法单位质量考评前三名。“环境监测100讲”专题系列视频讲座被省生态环境厅确定为支撑人才队伍建设亮点工作,荣获全省监测大比武2个团体奖项和6个个人奖项。

记者: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在加快构建支撑有力的生态保障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上追赶超越、增光添彩”这一战略任务。请问市生态环境局是如何落实这一要求的? 张延存:2023年,我们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把准“五个全力”,坚决守护好黄河母亲河,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实现以高水平生态保护和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把握核心要义,全力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坚持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的基准线,认真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设立重大项目服务专班,为全市167个项目提供“三线一单”对照分析,为延安气田中区北部产能、延安热电联产、黄陵店头电厂二期等一大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提供要素保障。对富县电厂(二期)等4个重点项目区域削减措施来源不足等问题提供指导,谋划争取实施44个中省生态环保项目,资金规模和项目数量均排名全省第三。生态环境部将我市列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驻点科技帮扶试点,有力助推了全市高质量发展。

二是聚焦主责主业,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五年方案和今冬明春“七条措施”,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常态化调度机制,持续开展大气专项整治,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重点断面水环境管理和“一市一策”“一县一策”精准治污,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工作,加强水质不稳定断面督办预警和涉水违法案件查办力度,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加强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开展油煤气环境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强化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

三是坚持绿色转型,全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强化重点排放单位监管,完成8家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排放报告和2家发电企业碳排放数据核查。加快推动能源消费、城市供热、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结构调整,2022年度全市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10.25%,化学需氧量等三项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减排任务。

四是树牢底线思维,全力守好环境安全防线。建立生态环境领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确定环境风险管控单元388个,较大及以上风险级别企业40家。强化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系统预警预报,紧盯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全年办理行政处罚案件246件,罚款2380.23万元。

五是开展全民行动,全力推进美丽延安建设。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打造“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生态文明大讲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等宣教品牌,启动水生态科普宣教基地建设,推选的1个生态环境剧本荣获全国十佳剧本奖,全省六五环境日主场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美丽延安的生态名片正在不断扩展,全民共建共享共治生态环保的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记者:1月17日,中国共产党延安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坚定信心、凝聚共识。请问,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将如何抓好贯彻落实,全力以赴把市委明确的“任务书”变成“施工图”“实景图”?  张延存: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为新一年全市经济发展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为延安高质量发展发出了动员令、吹响了冲锋号角。特别是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十大行动计划,将“环境容量”纳入做实5个保障,提出了一系列工作措施,明确了具体要求。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聚焦市委扎实推进新时代延安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六四”工作布局,突出落实“12345”工作要求,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踔厉奋发、奋楫争先,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延安。我们将具体做好以下“五个强化”:

一是强化污染防治攻坚。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力抓好“气七条”措施落实,持续推进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协同推进臭氧和细颗粒物污染防治,确保我市空气质量全省排名不退位,二级达标城市不退出。紧盯水环境质量退出全国后50位的总要求,加快雨污分流项目和错漏混接整治,努力补齐治水基础设施短板,推动水环境质量力争在全省提质进位。持续开展油煤气生态环境大整治,强化煤矸石等大宗固废和污油泥等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和管控,积极探索全链条、资源化利用路径,确保土壤环境安全稳定。

二是强化服务保障措施。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动态更新,严控“两高一低”项目,协同相关部门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供热结构优化调整,推动油煤气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建立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数据库,积极挖掘拓展环境容量,为全市重点项目落地实施提供技术服务。加快生态类项目申报建设管理,抢抓中央项目申报“窗口期”,积极谋划和落地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三是强化风险防范管控。持续抓好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和干流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发挥好双重预防机制作用,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实战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开展环境应急演练和桌面推演,组建舆情联动专班,建立健全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应对处置等机制,全力做好生态环境领域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四是强化生态示范引领。坚持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以“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生态示范县创建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以低碳近零碳试点探索符合我市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助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推出一批清洁生产、循环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再生水循环利用示范企业和项目。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主导作用,持续加大社会面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不断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

五是强化工作责任落实。进一步强化市环委会办公室和市委生态环境督察办公室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职能,推动各级各部门落实职责分工,构建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进一步强化督查督导机制,发挥水、大气污染治理两个专班作用,形成环境问题交办、督办、销号闭环管理。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快环境执法规范化建设,优化水、大气污染治理专家团队,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撑保障。

总之,我们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要求上来,为推进新时代延安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生态环保力量。(来源:延安日报)

[责任编辑:赵虎]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